《跋尤延之山水两轴二首》

时间: 2024-09-19 21:19:18

水际芦青荷叶黄,霜前木落蓼花香。

渔舟去尽天将夕,雪色飞来鹭一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际芦青荷叶黄,霜前木落蓼花香。
渔舟去尽天将夕,雪色飞来鹭一行。

白话文翻译:

在水边,芦苇青翠,荷叶黄了,霜前树木渐渐落叶,蓼花散发着香气。渔舟已全部离去,天边将要黄昏,雪白的鹭鸟一行飞来。

注释:

  • 水际:水边。
  • 芦青:指芦苇的颜色,青翠。
  • 荷叶黄:荷叶已经变黄,暗示秋天的到来。
  • 霜前:霜降之前的时节。
  • 木落:树木的叶子开始落下。
  • 蓼花香:蓼草的花香,通常在秋季开花。
  • 渔舟去尽:渔舟已经全部离开,暗示一天的结束。
  • 天将夕:天色将要变暗,接近傍晚。
  • 雪色:指白色,形容鹭鸟的颜色。
  • 飞来:飞向此处。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在描绘自然景色时,结合了秋冬交替的时节特点,常见于古代诗词中对自然变化的描写。鹭鸟常被用作象征孤独与清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注重细节,常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描绘了秋冬季节的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悟。诗人在此时或许经历了一段宁静的隐居生活,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跋尤延之山水两轴二首》通过清新的自然描写,展现了秋天的寂静与美丽。开篇以“水际芦青荷叶黄”描绘了水边的生机与色彩,青翠的芦苇与渐黄的荷叶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季节变迁的自然风貌。接着“霜前木落蓼花香”进一步渲染了秋意,霜降前的自然景色,既有温暖的余晖,又带着一丝凉意,唤起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渔舟去尽天将夕”一句,渔舟的离去象征着一天的结束,静谧的湖面暗示着人们内心的宁静与思索。最后,“雪色飞来鹭一行”以鹭鸟的飞来作为结尾,既呼应了开篇的自然景象,也暗示着一种孤独与清雅的情感,鹭鸟的白色象征着纯洁,与秋冬的冷冽形成对比,增添了诗的层次和深度。

整首诗在简洁中蕴藏深意,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宁静,体现了杨万里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际芦青荷叶黄:描述水边的景色,青翠的芦苇和变黄的荷叶,展现出秋天来临的迹象。
  • 霜前木落蓼花香:秋霜尚未降临,树木的叶子开始落下,蓼花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展现出秋天的气息。
  • 渔舟去尽天将夕:渔舟在傍晚时分已全部离去,天色渐暗,表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雪色飞来鹭一行:白色的鹭鸟在飞来,形成了一个美丽的画面,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感怀。

修辞手法:

  • 对比:青翠与黄色的对比,表现出季节的变迁。
  • 意象:自然景象中的“渔舟”、“鹭鸟”构成诗的主体,传达诗人的情感。
  • 拟人:描绘自然景物时,赋予了情感,使读者能感同身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冬季节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自然的热爱。通过描绘水边的景色,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惆怅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际: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与宁静。
  • 荷叶:代表着生命的繁荣与衰退。
  • 鹭鸟:象征着孤独与高洁,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水际”指的是哪里? A. 山顶
    B. 水边
    C. 空中

  2. 诗中提到的“荷叶”在什么季节变黄?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3. 诗的最后一句中,飞来的鸟是什么颜色? A. 红色
    B. 绿色
    C. 白色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跋尤延之山水两轴二首》更多地描绘了秋冬的宁静景象,而王维的作品则多表现山水的幽静和深邃。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杨万里的诗更显淡淡的惆怅,而王维则更显深沉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