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晓晴过猿藤迳
作者:杨万里〔宋代〕
厌雨欣初霁,贪程敢晏眠。
排天双壁起,受日一峰先。
入迳惟逢树,无人况有烟。
藤深猿不见,声到客愁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雨后初晴时的游览感受。诗人厌倦了雨天,欣喜于初次放晴,贪恋于旅途的悠闲而不愿早起。天空的双壁如同高耸的山峰迎接阳光,正午的阳光照耀着山峰。走在小径上,偶尔遇见树木,周围无人,更显得宁静。藤蔓深处看不见猿猴,只有猿声在耳边回荡,增添了游子的惆怅。
注释:
- 厌雨:厌倦雨天。
- 欣初霁:高兴于刚刚放晴。
- 贪程:贪恋于旅途。
- 敢晏眠:敢于懒惰睡觉。
- 排天双壁:指高耸的山峦如同双壁。
- 受日一峰先: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山峰上。
- 入迳:走进小道。
- 况有烟:更显得宁静,没有烟火气息。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表达的情感与宋代诗人的个性特征相符,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80-1235),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纷扰的逃避。
诗歌鉴赏:
《晓晴过猿藤迳》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游子心情的佳作。诗人在雨后初晴的清晨,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诗中“厌雨欣初霁”开头便明确了诗人对天气的情感变化,紧接着“贪程敢晏眠”则展示了他对行旅的享受与放松,这种悠然自得的心境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排天双壁起,受日一峰先”描绘了高耸的山峰在阳光中显得格外壮丽,体现了自然的雄伟与诗人心中的豪情。接下来的“入迳惟逢树,无人况有烟”,则传达了游子在小径上所感受到的宁静,诗人似乎在寻找内心的平和,而这一切都与周遭的人烟稀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两句“藤深猿不见,声到客愁边”,更是将诗人置于一种孤独的氛围中,虽看不见猿猴,却听到猿声回荡,使得游子的心情愈加惆怅。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厌雨欣初霁:表达了诗人对雨天的厌倦与对晴天的欢喜。
- 贪程敢晏眠:表现出不愿早起,享受旅途的懒散。
- 排天双壁起:描绘高山的巍峨,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
- 受日一峰先:表现阳光照耀的美妙瞬间。
- 入迳惟逢树:走入小径,偶遇树木,感受自然的静谧。
- 无人况有烟:环境的宁静没有人声,给人以安心。
- 藤深猿不见:藤蔓深处,猿猴隐匿,象征自然的神秘。
- 声到客愁边:猿声传入耳中,唤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厌雨欣初霁”与“贪程敢晏眠”,工整对仗。
- 比喻:排天双壁、受日一峰,形象生动。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色彩。
-
主题思想: 诗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孤独与惆怅的思考,反映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 雨:象征烦恼与忧愁。
- 晴天:象征希望与新生。
- 山峰:代表自然的壮丽,诗人的追求。
- 树木:象征宁静与隐逸。
- 猿声:传达孤独与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厌雨欣初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天气的态度?
- A. 喜欢雨天
- B. 厌倦雨天
- C. 无所谓
-
“排天双壁起”中的“双壁”比喻什么?
- A. 两座平坦的山
- B. 高耸的山峰
- C. 两片云彩
-
诗人听到的猿声带给他怎样的情感?
- A. 高兴
- B. 惆怅
- C. 无聊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之美,表达隐逸情怀。
- 李白《月下独酌》:表现孤独与对自然的感悟。
诗词对比:
- 比较《晓晴过猿藤迳》与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杨万里的诗更注重于雨后初晴的瞬间感受,王维则强调秋天的宁静与幽远,前者侧重于旅途的轻松,后者则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