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访子上,不遇。裴回庭砌观木犀而归,再》
时间: 2025-01-17 10:42: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昨携儿辈扣云开,绕遍岩花恣意看。
苔砌落深金布地,水沉烝透栗堆盘。
寄诗北阮赊秋色,供我西窗当晚餐。
小朵出丛须折却,莫教折破碧团栾。
白话文翻译
昨天我带着孩子们去山上,拨开云雾,尽情地欣赏那岩石间的花朵。
青苔铺成的石阶上,落下的花瓣犹如金色的布料,映衬着水面透出栗子堆的光影。
我寄去的诗篇希望能借北方阮籍的秋色,作为我西窗下的晚餐。
小花朵从丛中冒出来,得小心翼翼地去摘,切勿折断了那碧绿的团栾。
注释
- 儿辈:指年幼的孩子们。
- 扣云开:拨开云雾,形容天气晴朗。
- 岩花:岩石上的花,象征艰难环境中的美好事物。
- 苔砌:苔藓铺成的石阶。
- 金布:形容花瓣的颜色像金色的布。
- 水沉烝透:水面映衬出栗子的影子。
- 阮:指阮籍,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
- 碧团栾:指一种绿色的植物,象征生命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江西吉安人。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情感真挚,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敏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杨万里晚年,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借游山玩水之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流露出他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昨日访子上,不遇》是杨万里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的自然之美与家庭生活的温馨情感。诗人描绘了清晨的山间美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以及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自然的景色。开篇以“昨携儿辈扣云开”引入,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孩子的关爱。山花岩石在阳光下显得生机勃勃,诗人通过“苔砌落深金布地”描绘出自然的细腻之美,传达出对自然的深情。
后半部分,诗人不仅表达出对自然美的热爱,同时也寄情于诗歌,向北方阮籍寄去秋色,象征着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结尾处的“小朵出丛须折却,莫教折破碧团栾”则是一种对自然的保护意识,表达出诗人对生命的珍视。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展示了杨万里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责任感和敏感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昨携儿辈扣云开:昨天我带着孩子们,拨开云雾,表明游览的时间和对象。
- 绕遍岩花恣意看:在岩石间尽情欣赏花朵,展示了对自然的享受。
- 苔砌落深金布地:青苔和花瓣交织,形成美丽的景象,体现出细致的观察力。
- 水沉烝透栗堆盘:水面倒映出栗子的光影,形象生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 寄诗北阮赊秋色:寄情于诗,向阮籍寄去秋天的色彩,象征对友人的思念。
- 供我西窗当晚餐:借用秋色作为晚餐的陪伴,寓意生活的美好。
- 小朵出丛须折却:小花从丛中冒出,表现出对自然的珍惜。
- 莫教折破碧团栾:提醒小心摘花,体现出对生命的呵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沉烝透栗堆盘”,通过比喻表现出自然景象。
- 对仗:诗中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花朵被赋予了生命,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珍视,表达出诗人对家庭的关爱和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对生命的感悟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儿辈:象征家庭的温暖与生活的美好。
- 岩花:代表自然中的美丽与坚韧。
- 苔砌:体现出自然的细腻与和谐美。
- 秋色:象征着成熟、丰收和思念。
- 碧团栾:代表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杨万里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阮”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王维
- B. 阮籍
- C. 李清照
- D. 苏轼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战争的思考
- B. 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 C. 对历史的反思
- D. 对爱情的追忆
答案
- C. 杨万里
- B. 阮籍
- B. 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肝岭》
诗词对比
- 杨万里与王维:两位诗人都以自然为题材,但王维的诗多表现出禅意和哲理,而杨万里的诗则更显生活气息和亲切感,体现出不同风格的自然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文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