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作》

时间: 2025-01-19 19:16:58

栖隐非别事,所愿离风尘。

不辞城邑游,礼乐拘束人。

迩来归山林,庶事皆吾身。

何者为形骸,谁是智与仁。

寂寞了闲事,而后知天真。

咳唾矜崇华,迂俯相屈伸。

如何巢与由,天子不知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中作
作者: 沈千运 〔唐代〕

栖隐非别事,所愿离风尘。
不辞城邑游,礼乐拘束人。
迩来归山林,庶事皆吾身。
何者为形骸,谁是智与仁。
寂寞了闲事,而后知天真。
咳唾矜崇华,迂俯相屈伸。
如何巢与由,天子不知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认为栖隐并不是与世隔绝的事情,他希望远离尘世的纷扰。虽然不拒绝游荡于城市之中,但却觉得礼乐的束缚让人失去自由。最近诗人回归山林,所有的事务都由自己来处理。什么是身体的外表,谁能真正理解智慧与仁德?当我淡化了那些闲杂事务后,才懂得了天真的真谛。面对那些虚荣与繁华,我感到无奈与屈从。如何能够安居于巢中,无奈的是君王却不知臣子的苦心。


注释

  • 栖隐:隐居。
  • 风尘:指世俗的纷扰。
  • 礼乐:古代社会的礼仪和音乐,象征社会约束。
  • 庶事:指日常事务。
  • 形骸:身体的外表。
  • 智与仁:智慧与仁爱。
  • 天真:自然、纯真的状态。
  • 咳唾:形容对虚华的轻蔑。
  • 巢与由:巢穴与归处,象征安定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千运,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描写隐居生活和对自然的向往,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诗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繁华并存的时期,诗人对官场的虚华感到厌倦,转而向往山林隐居生活,体现了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与对世俗的反思。诗人开篇即指出隐居并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追寻内心的宁静。诗中的“栖隐非别事”,传达出一种哲学思考,隐居者并非与世隔绝,而是选择与世俗保持一定距离,以求内心的清净。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提到“礼乐拘束人”,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对个人的束缚,反映了对繁华的厌倦与对自由的向往。在“迩来归山林”中,诗人回归自然,理顺生活的简单,随之而来的“何者为形骸”,则是对外在形式与内在灵魂的反思,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在最后几句中,诗人用“咳唾”形容对繁华的蔑视,表现出一种桀骜不驯的态度,同时也流露出对身世的无奈。整首诗行云流水,情感深邃,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栖隐非别事:隐居生活并非与世隔绝的事。
    2. 所愿离风尘:我希望远离世俗的喧嚣。
    3. 不辞城邑游:不拒绝在城市中游玩。
    4. 礼乐拘束人:礼仪和音乐束缚了人。
    5. 迩来归山林:最近我回归山林。
    6. 庶事皆吾身:所有事务都由我自己处理。
    7. 何者为形骸:哪种是外在的身体?
    8. 谁是智与仁:谁能理解智慧与仁德?
    9. 寂寞了闲事:淡化了闲杂事务。
    10. 而后知天真:才明白了天真的道理。
    11. 咳唾矜崇华:对虚华的轻蔑。
    12. 迂俯相屈伸:感到屈从与无奈。
    13. 如何巢与由:如何才能安居?
    14. 天子不知臣:君王却不理解臣子的苦心。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如“礼乐拘束人”与“咳唾矜崇华”,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批判和对自然的热爱,揭示了人心中追求真实与纯真的渴望。

意象分析

  • 山林:象征自然与宁静,隐居的理想之地。
  • 风尘:象征世俗的喧嚣与纷扰,代表了不自由的生活状态。
  • 形骸:象征外在的身体,与内在的精神形成对比。
  • 智与仁:代表着理想的品德与智慧,是诗人追求的目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栖隐”是什么意思?
    A. 逃避世俗
    B. 生活在外
    C. 隐居生活
    D. 游览城市

  2. 诗人对“礼乐”的看法是?
    A. 崇尚
    B. 赞美
    C. 认为其束缚了人
    D. 无所谓

  3. “何者为形骸”的意思是?
    A. 外在身体
    B. 内在灵魂
    C. 追求自由
    D. 生活的意义

答案

  1. C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林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但其情感更加细腻,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沈千运的《山中作》则更强调对外界社会的反思与内心的探索。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