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春晴同游西山画卷》

时间: 2024-09-19 21:43:17

十里湖山过雨新,酣红娇绿媚残春。

笋鞋槲笠斑藤杖,去作看花局里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里湖山过雨新,
酣红娇绿媚残春。
笋鞋槲笠斑藤杖,
去作看花局里人。

白话文翻译:

经过雨水的洗礼,十里湖山显得格外新鲜,
酣畅的红色和娇嫩的绿色,映衬着这即将离去的春天。
穿着笋鞋,顶着槲树叶做的斗笠,手持斑驳的藤杖,
出发去看花的游人,正如这幅画卷上的人们。

注释:

  • 十里湖山:指的是十里范围内的湖泊与山脉,形容景色辽阔。
  • 过雨新:雨后大地焕然一新,形容植物更加鲜艳。
  • 酣红娇绿:形容花朵色彩鲜艳,绿叶生机盎然。
  • 笋鞋:用竹笋制成的鞋,象征着乡间游玩。
  • 槲笠:用槲树的叶子做的斗笠,适合春游时使用。
  • 斑藤杖:用斑驳的藤条制作的拐杖,常见于游人手中。
  • 看花局里人:指的是游人聚集在一起看花,描绘出一幅热闹的春游场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应奎(约1640-1710年),字季恭,号惺斋,清代诗人,生活在清初时期。他以诗词见长,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细腻的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春天,正值万物复苏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春游的场景,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自然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传递出春天的气息和游人的欢愉。开篇的“十里湖山过雨新”,即为整首诗奠定了清新明快的基调。雨后春景,万物复苏,湖山之间的气息愈加清新,给人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感。接着“酣红娇绿媚残春”一句,描绘了春天的最后一抹色彩,鲜艳的花朵与嫩绿的叶子交相辉映,表现出一种短暂而美好的春景,令人感叹时光的流逝。诗的后半部分“笋鞋槲笠斑藤杖”,通过生活化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游人在春天出游的情景,笋鞋和槲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营造出一种亲切自然的氛围。最后一句“去作看花局里人”,则点明了游玩的主题,让人感受到春游的乐趣与热闹。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也传达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清代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里湖山过雨新:描写雨后清新的山水景色,展现出春天的生机。
  2. 酣红娇绿媚残春:运用色彩的对比,映衬出春天即将结束的美丽,带来一丝惋惜。
  3. 笋鞋槲笠斑藤杖:细腻地描绘出游人的装束,增添了生活气息。
  4. 去作看花局里人:点明游玩的目的,形成一种热闹的场景。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酣红娇绿”和“笋鞋槲笠”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色彩描写:使用了丰富的色彩词汇,使得春天的意象更加鲜明。
  • 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物件描写,表现出游玩的生动场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山:象征自然的广阔与美丽。
  • 红绿:象征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 笋鞋、槲笠:代表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十里湖山”指的是什么? a) 田野
    b) 湖泊与山脉
    c) 城市

  2. “酣红娇绿”中的“娇绿”是指什么? a) 美丽的花朵
    b) 嫩绿的叶子
    c) 夕阳的余晖

  3. 整首诗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基调? a) 忧愁
    b) 赞美自然与生活的欢愉
    c) 历史的沉重

答案:

  1. b) 湖泊与山脉
  2. b) 嫩绿的叶子
  3. b) 赞美自然与生活的欢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对比王应奎的这首春游诗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者都表现出对春天自然景色的赞美,但李白的诗更侧重于个人的奔放与豪情,而王应奎则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游人的生活细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