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路》
时间: 2025-01-06 09:43: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康有为的《台城路》原文如下:
南岭海北春飙早,是处饧箫腊鼓。红灿木棉,牡丹才放,又是梨花飘雨。春思良苦。待风信至,那时说与。只恐见时,相看脉脉更无语。过尽韶华几许。叹被冷香销,倚楼何处。敲柝玉钗,写残锦字,虚向梦中凝伫。朝朝暮暮。算只有东风,知人心绪。便向东风,再寻梦中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南岭和海北地区春天早来的景象,四处都是甜蜜的音乐和热闹的鼓声。木棉花红艳,牡丹刚刚开放,又是梨花如雨飘落。春天的思念让人感到苦涩,期待着风的消息,那时才能倾诉心中所想。只怕见到时,我们对视却无言。岁月流逝了多少,叹息着淡淡的香气已悄然消散,倚楼而立又该何去何从。敲打着镶玉的钗子,写下残留的锦字,空对着梦中凝望。朝朝暮暮,唯有东风了解我的心情。于是我向东风寻求,想要找到梦中的路。
注释:
- 南岭海北:指的是南岭和海北这两个地理位置,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 春飙早:春天的风早早到来,象征着春天的兴旺。
- 饧箫腊鼓:指春天的乐器声,营造出热闹欢快的气氛。
- 脉脉:含情脉脉,暗示两人心意相通却无法言语。
- 冷香销:形容那种淡淡的香气逐渐消失。
- 敲柝玉钗:敲打玉制的钗子,可能象征着心思。
- 锦字:指美好的文字,可能是情书或诗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康有为(1858-1927),清末民初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诗人。他是维新派的领袖之一,提倡变法,推动社会改革。其诗词作品多表现对国家、社会的关切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诗作创作于清代末年,正值社会动荡、变革的时期,康有为在诗中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爱情的思念,反映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台城路》是一首充满春意的抒情诗,诗中描绘了南岭和海北春天的早到,表面上是对自然的赞美,实际上蕴含了更深层的情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然而在这美丽的外表下,潜藏着的是对心中情感的苦涩思念。
诗的开头通过“南岭海北春飙早”,引入了春天的主题,接着用“饧箫腊鼓”描绘了春天的热闹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逐渐转向内心的情感,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特别是“只恐见时,相看脉脉更无语”,生动地描绘了两人之间的默契和无言的情感,显示出一种深沉的情感纠葛。
整首诗在最后以“算只有东风,知人心绪”作为总结,强调了东风作为传情的媒介,象征着希望与期待。康有为通过春天的描写,表达了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无奈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岭海北春飙早”——春风早早吹到南岭和海北。
- “是处饧箫腊鼓”——四处传来甜美的音乐和热闹的鼓声。
- “红灿木棉,牡丹才放”——红艳的木棉花与刚刚开放的牡丹。
- “又是梨花飘雨”——梨花如雨般飘落,增添了春天的意境。
- “春思良苦”——春日的思念令人苦恼。
- “待风信至,那时说与”——期待风的消息,届时再倾诉心声。
- “只恐见时,相看脉脉更无语”——怕见到时,互相凝视却无话可说。
- “过尽韶华几许”——岁月流逝了多少。
- “叹被冷香销,倚楼何处”——叹息香气已消,倚楼无处可去。
- “敲柝玉钗,写残锦字”——敲打玉钗,写下残留的文字。
- “虚向梦中凝伫”——空对着梦中凝望。
- “朝朝暮暮”——日复一日的思念。
- “算只有东风,知人心绪”——唯有东风懂得我的心情。
- “便向东风,再寻梦中路”——于是向东风寻求,寻找梦中的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风与东风比作传情的媒介。
- 拟人:东风被赋予了人性,理解人的心绪。
- 对仗:多处使用对仗,如“朝朝暮暮”,增强了诗的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和表达对爱情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局的无奈与思考,情感真挚而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着新的希望与生机。
- 木棉、牡丹、梨花:代表了春天的美丽与繁华,寓意爱情的绚烂。
- 东风:作为传情的象征,寄托了诗人对爱情的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台城路》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康有为
- D) 白居易
-
“南岭海北春飙早”中的“春飙”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风
- B) 春天的雨
- C) 春天的花
- D) 春天的雪
-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着什么?
- A) 友谊
- B) 思念
- C) 理想
- D) 希望
答案:
- C) 康有为
- A) 春天的风
- B) 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康有为的《台城路》与李白的《将进酒》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但前者更侧重于爱情的细腻描写,后者则是对豪情壮志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康有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康有为与维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