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石桥
远学临海峤,
横此莓苔石。
郡斋三四峰,
如有灵仙迹。
方愁暮云滑,
始照寒池碧。
自与幽人期,
逍遥竟朝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诗中描绘了远处的海峤,仿佛在学习它的雄伟;横亘在此处的是长满莓苔的石头。郡斋周围有三四座山峰,似乎隐约可以看见神仙的踪迹。正当我为傍晚的云彩而忧愁时,寒池的水开始被夕阳照耀得如碧玉一般。我与幽人约定,一起在这里逍遥度过早晚。
注释:
字词注释:
- 临海峤:指面向大海的高峦,象征壮丽的景色。
- 莓苔:一种植物,常生长在石头上,暗示自然的幽静。
- 郡斋:指地方官员的书房或居处,这里特指诗人所居住的地方。
- 灵仙迹: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带有神秘色彩。
- 寒池:指冷清的池水,象征孤寂与宁静。
- 逍遥:形容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状态。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灵仙迹”,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对神仙的追求和向往有关,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超脱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字子云,唐代诗人,生于扬州,曾任职于地方官府,以清新婉约的诗风闻名。其诗常表现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及对逍遥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韦应物在郡斋时,正值自然景色变幻之际。诗人在此环境中感受到宁静与超然,寄托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题石桥》是韦应物的一首写景抒怀之作,整首诗充满了清新自然的气息和诗人对理想自在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远学临海峤”,以远处的海峤作为引子,表达了作者对壮丽自然的仰慕之情。接下来的“横此莓苔石”,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身边的景物,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幽远的氛围。
诗中的“郡斋三四峰”,描绘出一个安静优雅的环境,似乎可以感受到仙人的存在,透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息。进一步的“方愁暮云滑”,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始照寒池碧”又点亮了诗的情感,展现出即使在忧愁中依旧能看到美好的瞬间。
最后两句“自与幽人期,逍遥竟朝夕”,将整首诗的情感升华至一个更高的境界,表现了诗人渴望与志同道合的人共同享受人生的愿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然美的深切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远学临海峤:远处的海峤让我想起它的巍峨壮丽。
- 横此莓苔石:眼前的石头上长满了莓苔,展现出宁静的自然之美。
- 郡斋三四峰:我所在的郡斋周围有三四座山峰,仿佛有神仙的踪影。
- 如有灵仙迹:这些山峰似乎隐约可以看见神仙的足迹。
- 方愁暮云滑:正当我为傍晚流动的云彩而感到忧愁时,
- 始照寒池碧:池水在夕阳的照耀下变得清澈如碧玉。
- 自与幽人期:我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约定在此相聚,
- 逍遥竟朝夕:我们将自由自在地度过每一个早晨和夜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寒池碧”比喻池水的清澈。
- 对仗:如“逍遥竟朝夕”形成和谐的节奏感。
- 拟人:云彩被赋予了情感,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追求自然与自由的生活,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烦恼的超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峤:象征雄伟与壮丽,代表对自然景观的仰慕。
- 莓苔:象征宁静与幽雅,展现自然的美好。
- 寒池:象征孤寂与宁静,传达内心的感受。
- 灵仙:象征超脱与理想,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池碧”是指什么?
A. 冷清的池水
B. 热闹的河流
C. 美丽的花园
D. 高耸的山峰 -
诗人想要与谁一起逍遥度过早晚?
A. 自己
B. 家人
C. 幽人
D. 游客
答案: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在韦应物的《题石桥》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的向往。而王维的《山居秋暝》则同样表达了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二者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传递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两首诗虽风格各异,但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韦应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