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时间: 2025-01-04 13:28: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定风波
作者: 张孝祥 〔宋代〕
铃索声乾夜未央。曲栏花影步凄凉。
莫道岭南冬更暖。君看。梅花如雪月如霜。
见说墙西歌吹好,玉人扶坐劝飞觞。
老子婆婆成独冷。谁省。自挑寒灺自添香。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铃铛的声音在干燥的夜里回荡,夜未央,漫步于曲折的栏杆旁,花影浮动,心情显得凄凉。
不要说岭南的冬天更暖和,你看,梅花如同雪一样洁白,月光如霜一样清冷。
听说墙西的歌声很好,玉人扶着坐,劝我饮酒畅欢。
老身独自一人感到寒冷,谁能体会我的心情?只好自己挑起寒意,自添芬芳。
注释:
字词注释:
- 铃索声:铃铛的声音,暗示夜晚的安静与孤独。
- 曲栏:弯曲的栏杆,形象地描绘出环境的幽静。
- 凄凉:形容心境的孤独与悲凉。
- 岭南:指中国南方地区,常被认为气候温暖。
- 梅花:象征坚贞与清高,冬天开花,代表在逆境中仍能绽放的精神。
- 玉人:指美丽的女子,传统文化中常用来形容风华绝代的女性。
- 飞觞:指饮酒,常见于宴席之中。
- 寒灺:寒意,指内心的孤独与冷清。
- 添香:比喻自我陶醉,增添情趣。
典故解析:
-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尤其是在严冬中仍然绽放,代表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 “墙西歌吹好”可见当时的社交活动,体现了人们在冬日中追求欢乐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孝祥,字子华,号天民,南宋时期诗人,出身于士族,才华横溢,尤以词作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常常因政治原因离乡,情感上充满孤独与思考。诗中抒发了对冬天孤独的感慨,反映了人在逆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定风波》通过对冬夜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首句以“铃索声”开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显悲凉的氛围,暗示着夜的漫长与寂寞。接着通过“曲栏花影”的描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凄凉的感受。诗人在这里展现了对岭南温暖冬日的向往,然而通过“梅花如雪月如霜”的意象,反映出他内心的清冷与孤独,梅花的象征意义在此得以升华,代表着在逆境中仍能保持品格与高洁的精神。
后半部分转而描述社交场合,“玉人扶坐劝飞觞”,展现出一种热闹的气氛,然而诗人却仍感到孤单,最终以“自挑寒灺自添香”作结,表达了他在孤独中仍能自我陶醉的情感,对比前面的悲凉,这让整首诗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形成了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铃索声乾夜未央”:铃声响起,在干燥的夜里,象征着时间的无尽与孤独。
- “曲栏花影步凄凉”:走在弯曲的栏杆边,花影摇曳,心中感到凄凉。
- “莫道岭南冬更暖”:对比岭南的温暖,提示外界的美好与内心的孤寂。
- “梅花如雪月如霜”:梅花的洁白和月光的清冷相呼应,象征着纯洁与孤独。
- “见说墙西歌吹好”:提到社交活动,暗示外界的欢乐。
- “玉人扶坐劝飞觞”:描绘美丽女子劝酒,显得热闹却与诗人情感相悖。
- “老子婆婆成独冷”:自嘲地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 “谁省”:感叹无人理解自己的孤独。
- “自挑寒灺自添香”:虽然寒冷,仍然追求内心的芬芳,表明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梅花比作雪,月光比作霜,形成鲜明的意象对比。
- 拟人:花影摇曳,似乎有情感,增强了情境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营造出和谐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冬夜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在孤独与寒冷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表现了在逆境中仍能保持高洁品格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铃声:象征孤独与时间的流逝。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
- 月光:象征清冷与孤寂。
- 玉人:象征世俗的欢愉与热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梅花”象征什么?
A. 温暖 B. 高洁 C. 悲伤 D. 热闹 -
诗人感到孤独的原因是什么?
A. 朋友离去 B. 社交场合的冷漠 C. 自然环境 D. 家庭问题 -
“自挑寒灺自添香”表达了诗人如何的心情?
A. 自嘲与无奈 B. 高兴与快乐 C. 忧伤与失落 D. 无所畏惧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展现孤独与思乡之情。
- 苏轼《水调歌头》: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与思索。
诗词对比:
- 张孝祥的《定风波》与苏轼的《定风波》: 都涉及对四季变换的感悟,但张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冬季的孤独,而苏的诗则融合了豪情与哲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张孝祥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