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月七日夜省直苦雨三首 其一
作者: 司马光
夜色槐阴重,雨声官舍寒。
野农安敢问,环堵未能完。
尽日流云度,何时大块乾。
正愁开霁晚,霜雾满红栏。
白话文翻译:
夜色下槐树的阴影显得沉重,雨声让官舍显得寒冷。
乡下的农民怎么敢来问候,四面墙壁却还未能修完。
整天流云在天空中飘过,何时才会放晴?
正愁着晚上的雨能否停下,霜雾已笼罩了红色的栏杆。
注释:
- 槐阴:槐树的阴影,这里指夜晚槐树的影子。
- 官舍:官员居住的房屋。
- 野农:乡下的农夫。
- 环堵:四面围的墙壁,意指房屋。
- 尽日:整天。
- 大块乾:指一片晴天。
- 开霁:雨后的晴天。
- 霜雾:霜与雾交织的天气现象。
- 红栏:红色的栏杆,可能指诗人居所的外部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涧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以编撰《资治通鉴》而闻名,作品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司马光的诗歌多反映时局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质朴,富有深邃的思辨。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宋代八月,正值秋季,诗人身处官舍,遭遇苦雨,表达了对自然天气的无奈以及对农民困境的关切,体现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八月七日夜省直苦雨三首 其一》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情的诗。诗的开头以“夜色槐阴重”引入,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结合“雨声官舍寒”,通过声音与视觉的双重感受,表现了雨夜的凄凉与孤寂。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乡村,提到“野农安敢问”,反映出农民在恶劣天气下的无奈与不安,表达出对民生困苦的关注。
“尽日流云度”一句,诗人借用流云的意象,隐喻时间的流逝与希望的渺茫,形成一种无尽的苍凉感。而“何时大块乾”则流露出对晴天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期待。最后两句“正愁开霁晚,霜雾满红栏”,通过描绘霜雾的景象,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情感色彩,既有对天气变化的忧虑,也隐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敏感与对人事的关怀,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情感真挚而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夜色槐阴重:描绘晚上槐树的阴影,暗示夜晚的沉重气氛。
- 雨声官舍寒:雨声使得官舍显得冷清,传达出一种孤寂感。
- 野农安敢问:乡下农民在这样的天气下不敢来问候,表现出对农民艰辛的同情。
- 环堵未能完:指房屋尚未修完,暗示生活的艰苦。
- 尽日流云度:整天都是流云,象征着时光的无情流逝。
- 何时大块乾:表示对晴天的渴望,暗含对未来的希望。
- 正愁开霁晚:担心雨水在晚上不停止,忧愁愈加浓重。
- 霜雾满红栏:描绘霜雾笼罩的情景,增添了诗的意境与情感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夜色和雨声比喻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寒冷。
- 拟人:通过“野农安敢问”使得农民的情感更具人性化,增强共鸣。
- 对仗:如“正愁开霁晚,霜雾满红栏”,在音韵上形成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恶劣天气下农民生活的关心与同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无奈与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槐阴:象征阴郁与沉重的情感。
- 雨声:代表孤独与寒冷。
- 野农:体现社会底层的艰辛与无奈。
- 流云: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 霜雾:反映生活的艰难与困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野农”是指什么? A. 城市里的商人
B. 乡下的农民
C. 官员
D. 学者 -
诗中“何时大块乾”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绝望
B. 对晴天的渴望
C. 对雨的喜爱
D. 对夜晚的厌恶 -
诗的情感基调主要是?
A. 喜悦
B. 忧愁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描绘战乱后春天的景象,表达对民生的关切。
- 《静夜思》 by 李白:通过月光勾起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深邃。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兵车行》对比:两首诗均关注民生,但杜甫更侧重于战争带来的苦难,而司马光则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人们对生活的忧虑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华诗词大辞典》
- 《司马光传》
- 《古诗鉴赏辞典》
通过以上分析与学习,读者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八月七日夜省直苦雨三首 其一》,还可以在更广阔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中欣赏古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