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凉风正萧瑟,好月复徘徊。
幽兴眇不尽,芳樽时一开。
馀英盖红叶,坠露湿苍苔。
从此东篱下,应忘归去来。
白话文翻译:
凉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明亮的月亮时而出现,时而又隐去。
幽静的兴致似乎无穷无尽,偶尔打开芳香的酒樽,品味其中的美好。
残留的花瓣覆盖在红叶之上,露水湿润了青苔。
在这里,东篱之下,应该忘却归去的念头。
注释:
- 萧瑟:形容秋风的声音,带有凄凉的感觉。
- 幽兴:幽静的兴致或情趣。
- 芳樽:香气四溢的酒樽,指美酒。
- 馀英:剩余的花瓣。
- 苍苔:青苔,生长在阴湿环境中的绿色植物。
典故解析:
东篱下:此处指的是陶渊明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一种隐逸、归隐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以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他作为官员,致力于治国理政,深得士人和百姓的尊重。其诗词多反映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秋天,诗人在仓中与友人对菊,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及幽静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凉风正萧瑟”开篇引入秋天的氛围,给人以清凉、静谧之感。接着“好月复徘徊”,月亮的变化与自然的宁静相呼应,增强了诗的意境。“幽兴眇不尽”则体现了诗人在这种环境中所获得的深沉的愉悦感,虽然是微小的兴致,却是无穷尽的。此处“芳樽时一开”更显示出一种闲适和自在,酒樽的开启意味着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在描绘完美景后,诗人通过“从此东篱下,应忘归去来”传达出一种对归隐生活的渴望,鼓励人们在自然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凉风正萧瑟:描绘秋天的凉风,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 好月复徘徊:明亮的月亮在天上反复出现,增添了夜晚的静谧。
- 幽兴眇不尽:即便是微小的兴趣,也在这宁静的环境中显得无穷无尽。
- 芳樽时一开:偶尔打开酒樽,享受生活的美好。
- 馀英盖红叶:花瓣落在红色的叶子上,形成了美丽的景象。
- 坠露湿苍苔:露水滴落在青苔上,增加了诗的细腻感。
- 从此东篱下:在东篱之下,诗人选择忘却世俗的纷扰,享受隐逸生活。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结合,营造诗意。
- 对仗:如“凉风”与“好月”,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本诗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闲适、恬淡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凉风: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带来清凉和愁思。
- 好月:象征美好与宁静,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 芳樽:象征生活的乐趣与享受。
- 红叶:象征着生命的流逝与季节的变换,带有一丝伤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凉风正萧瑟”中的“萧瑟”是指: A. 热闹 B. 凄凉 C. 幽静 D. 繁华
-
“应忘归去来”这句的意思是: A. 继续回家 B. 忘掉归去的念头 C. 归去的路 D. 回归自然
-
该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A. 对官场的厌倦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春天的赞美 D.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秋天的山居生活,展现隐士的情趣。
诗词对比:
- 司马光与陶渊明的作品都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司马光的诗更显得沉静与思考,而陶渊明则更具洒脱与自然之趣。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司马光及其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