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题洪州慈济师西轩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登临传胜绝,怅息未成游。
山气高凌霁,湖光碧照秋。
烟疏茶灶迥,灯冷竹房幽。
安得聊凭槛,萧然洗客愁。
白话文翻译
登高望远,心中所想却无法尽兴游玩。
山间的气息在晴空中高高升起,湖面在秋天的阳光下碧波荡漾。
烟雾缭绕的茶灶显得远离喧嚣,灯光微弱的竹屋透出一丝幽静。
我希望能暂时倚靠栏杆,悠然自得地洗去心中的忧愁。
注释
- 登临: 指登上高处,观赏风光。
- 传胜绝: 形容所见的美景超越了常人。
- 怅息: 伤感地叹息。
- 山气: 山中空气,意指山的气息。
- 凌霁: 则是高高在上,天气晴朗。
- 湖光碧照: 湖水在阳光下显得碧绿,照耀着四周。
- 茶灶: 指泡茶的地方。
- 灯冷: 指灯光微弱、冷清。
- 竹房: 用竹子搭建的房屋。
- 安得: 何以,如何。
- 聊凭槛: 暂时倚靠栏杆。
- 萧然: 形容心情的宁静和清幽。
- 洗客愁: 解除客人的忧愁。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冲之,北宋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和诗人。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致力于历史的整理与研究。司马光的诗词风格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
-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洪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慈济师是一位高僧,诗人在其西轩题写此诗,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寄题洪州慈济师西轩》是一首表现山水意境与内心情感交融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叹与对生活的思考。开篇以“登临传胜绝”引出诗意,描绘出一种高远的景象,令人倍感心旷神怡。然而,紧接着的“怅息未成游”却指向一种无奈和失落,暗示诗人虽身处美景之中,但内心难以平静,似乎有着未尽的心事。
接下来的两句“山气高凌霁,湖光碧照秋”描绘了清新高远的山气与波光粼粼的湖面,勾勒出一幅秋日的美丽画卷,极具视觉冲击力。而“烟疏茶灶迥,灯冷竹房幽”则将场景转向细腻的生活,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暗含了诗人对清幽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安得聊凭槛,萧然洗客愁”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渴望在这美好环境中消解内心忧愁的愿望。这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登临传胜绝”:登高望远,所见美景无与伦比。
- “怅息未成游”:然而心中却因为无法尽兴而感到惆怅。
- “山气高凌霁”:山间的空气清新,晴空万里。
- “湖光碧照秋”:湖水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特别清澈。
- “烟疏茶灶迥”:远离尘嚣的茶灶,显得清幽。
- “灯冷竹房幽”:灯光微弱的竹屋,增添了几分静谧。
- “安得聊凭槛”:希望能够倚靠栏杆。
- “萧然洗客愁”:在这宁静中洗去心中的忧愁。
-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对仗手法,如“山气高凌霁,湖光碧照秋”;
- 拟人:山水似乎在与诗人对话,传递情感;
- 隐喻:通过景象传达内心情感,展现人生哲理。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内心忧愁的反思,展现了诗人追求宁静、渴望解脱的情感。
意象分析
- 山: 象征高远、超脱,表达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湖: 代表宁静、清澈,象征内心的平和。
- 茶灶: 象征隐逸生活,体现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竹房: 表达清幽、宁静的居住环境,反映诗人内心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登临传胜绝”中的“胜”指的是什么?
- A. 胜利
- B. 胜景
- C. 胜负
- D. 胜任
-
诗中“灯冷竹房幽”表达的意境是?
- A. 热闹
- B. 寒冷
- C. 宁静
- D. 迷茫
-
诗人在诗中想要表达的心情主要是?
- A. 欢快
- B. 忧愁
- C. 愤怒
- D. 惊讶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登高》: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的感慨,但其情感更加沉重,反映了诗人在国家动荡、个人困境中的悲愤心情。
- 《山居秋暝》: 王维则通过山水的描写,展现了隐逸生活的悠然自得,更加偏向于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司马光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