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沧波与邓林,鱼鸟久飞沈。
一旦成陈迹,何人识寸心。
高山亡景行,流水失知音。
泪尽离东阁,归来破故琴。
白话文翻译
在广阔的波涛与邓林之间,鱼和鸟儿们已经在空中飞翔了很久。
一旦变成了陈旧的痕迹,又有谁能识得我心中的寸寸情感?
高山已失去往日的景致,流水也再没有知音相伴。
泪水已尽,离开东阁,归来时却只能听到破旧的琴声。
注释
- 沧波:指浩瀚的水波,象征着无尽的时间和变化。
- 邓林:可能指特定的地方或意象,结合上下文理解为一种自然环境。
- 陈迹:指已经成为历史的痕迹。
- 寸心:指内心细腻的情感。
- 亡景行:高山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和壮观的景象。
- 失知音:流水失去了知音,暗示着孤独与失落。
- 泪尽:情感的极度悲伤,泪水已经流尽。
- 东阁:指诗人曾经居住或向往的地方。
- 破故琴:象征着无法再奏响的往日情感与记忆。
典故解析
此诗可能涉及到古代文人对自然和情感的反思,体现了“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传达了对友人或故人的怀念,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尤其以其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其诗词风格沉稳、深沉,往往反映出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故相国颍公挽歌辞三首》是为悼念已故的相国颍公而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开头“沧波与邓林”描写了一个广阔而又沉寂的场景,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诗中通过对“鱼鸟”飞翔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但紧接着却以“成陈迹”来反衬生命的脆弱与易逝,表达了对过往深情的追忆。
“高山亡景行,流水失知音”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失落感,诗人仿佛在回忆往昔的朋友与知音,如今皆已不在,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对比。最后两句“泪尽离东阁,归来破故琴”更是将这种悲伤推向高潮,泪水已尽,琴声破碎,象征着难以再次重温的往昔情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描绘,又有对人情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忧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沧波与邓林:描绘出自然的广阔,表现出诗人与环境的亲密关系。
- 鱼鸟久飞沈: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 一旦成陈迹:反映了时间的流逝,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 何人识寸心:表达了对内心情感无人知晓的孤独感。
- 高山亡景行:高山的壮观已不再,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
- 流水失知音:水流不再有知音相伴,象征着孤独和失落。
- 泪尽离东阁:泪水流尽,离开了自己曾经的栖息地,体现出对往昔的怀念。
- 归来破故琴:回到熟悉的地方,却只能听到破旧的琴声,象征着对往事的无奈和伤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鱼鸟的飞翔比作生命的活力。
- 拟人:流水失去知音,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高山亡景行,流水失知音”,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艺术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忆与感伤,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沧波: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变迁。
- 邓林: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 高山:象征着往日的辉煌。
- 流水:代表着生命的流动与无常。
- 东阁:象征着归属与怀念的地方。
- 故琴:象征着过去的情感与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沧波与邓林”中的“沧波”指什么?
- A. 大海
- B. 河流
- C. 湖泊
- D. 山川
-
“泪尽离东阁”中的“东阁”象征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过去的归属感
- C. 友人的住所
- D. 诗人的理想
-
整首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 A. 喜悦
- B. 失落
- C. 愤怒
- D. 无奈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可以将司马光的这首挽歌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进行对比,两个作品都体现了对逝去友人的思念,但杜甫更侧重于家庭情感,而司马光则更为抽象,关注于情感的孤独与失落。
参考资料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司马光相关文献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