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时间: 2025-01-17 09:38: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作者: 纳兰性德 〔清代〕
曲阑深处重相见,
匀泪偎人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
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
山枕檀痕涴。
忆来何事最销魂,
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白话文翻译:
在曲阑深处再次相见,
泪水匀称地依偎着身旁发颤。
自从凄凉的别离后,我们两人应该都一样,
在明月下最是无法承受的清怨。
半生已经分开,孤单地睡过,
山上枕着檀香的痕迹仍然湿润。
回想起来,什么最让人销魂,
第一件是那折枝花样的罗裙。
注释:
字词注释:
- 曲阑:曲折的栏杆,这里指在深处的亭台楼阁。
- 匀泪:均匀地流泪,形容情绪的细腻。
- 凄凉:形容悲伤的情景。
- 月明中:月光明亮的夜晚。
- 半生:指人生的一半。
- 檀痕:檀香的痕迹,指床上留下的香味。
- 销魂:形容心神被吸引或迷醉。
典故解析:
“曲阑”和“月明”均为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前者象征着幽静的环境,后者则代表着孤独与思念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705),字容若,号洮宗,满族人,清初著名的词人。他的词风清新脱俗,情感细腻,常以个人情感为主线,融入丰富的自然意象。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纳兰性德与其爱人分别后,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思念与孤独感。清代社会动荡,诗人也经历了个人情感的波折。
诗歌鉴赏:
《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切思念和孤独的感受。全词以“重相见”开篇,立刻引入了一个情感交融的场景。曲阑深处的重聚,象征着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泪水和颤抖的身体,展现了思念的无奈与悲伤。接下来的“凄凉别后”,则表明了两人分离后的共同孤独,诗人把这种感觉提升到了一种普遍的情感。
在“月明中”的意象中,月亮成为了思念的见证,清冷的月光下,诗人愈加感受到那种无法承受的怨恨与惆怅。后半部分,诗人用“半生已分孤眠过”来强调时光的流逝和孤独的沉重,而“山枕檀痕涴”则是对过往的留恋和对亲密时刻的无尽怀念。最后一句提到的“折枝花样画罗裙”,不仅回忆起美好的过去,也象征着那种易逝而又难以忘怀的爱情。整首词充满了对爱情的细腻描写和对分离的深切感慨,展现了清代词人的独特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曲阑深处重相见:在曲阑的深处再次见面,暗示了情感的深厚与私密。
- 匀泪偎人颤:流泪而依偎着对方,表现出柔情与脆弱。
- 凄凉别后两应同:分离后两人都感到孤独和凄凉。
- 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在明亮的月光下,思念愈发显得深沉与无奈。
- 半生已分孤眠过:人生一半的时间已经孤独度过。
- 山枕檀痕涴:山上留下的檀香痕迹,暗示着温暖的回忆。
- 忆来何事最销魂:回忆中,什么事情让人最感动。
- 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那件花样的罗裙成为最珍贵的记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相见比作重聚,赋予场景情感。
- 拟人:泪水与情感的结合,赋予情感以生命。
- 对仗:前后句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词深刻地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对离别的感伤,展现了纳兰性德对情感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体现了人们在爱情中的脆弱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曲阑:象征着幽静、私密的情感空间。
- 月明:代表孤独与思念的情绪。
- 檀痕:暗示温暖的回忆与过去的亲密。
- 罗裙:象征美好与易逝的爱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曲阑”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栏杆
C. 一种花 -
“匀泪偎人颤”中的“匀泪”意味着什么?
A. 伤心流泪
B. 均匀的眼泪
C. 快乐流泪 -
这首词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快乐
B. 思念与孤独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表达离别与思念的情感。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同样描绘情感的波动与思念。
诗词对比:
- 纳兰性德与李清照的作品都围绕离别和思念,纳兰性德更关注细腻的情感,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出女性的柔情与坚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词人研究》
- 《纳兰性德词集》
- 《古典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