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逸民诗 四》

时间: 2025-01-01 09:17:06

目因见生。

才为时育。

何为山阿。

何为空谷。

声殊雊雉。

响异呦鹿。

岂须托梦。

宁俟延卜。

想象屠钓。

踟蹰板筑。

意思解释

赠逸民诗 四

原文展示:

目因见生。才为时育。何为山阿。何为空谷。声殊雊雉。响异呦鹿。岂须托梦。宁俟延卜。想象屠钓。踟蹰板筑。

白话文翻译:

目光所及,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只有在特定的时节才能得到滋养。山的边缘为何如此幽深?空谷之间又为何如此寂静?鸟鸣与雉鸣声声各异,鹿鸣声也显得特别。我何必寄托于梦中呢?宁愿等待天命的指引。想象着捕猎与钓鱼的情景,徘徊在简陋的木屋旁。

注释:

  • 目因见生:眼睛所看到的,因而感受到生机。
  • 何为山阿:山的边缘为何如此幽暗。
  • 声殊雊雉,响异呦鹿:鸟鸣与鹿鸣声各自不同。
  • 岂须托梦:难道非得依靠梦境吗?
  • 宁俟延卜:宁愿等待天命的占卜。
  • 想象屠钓:想象着捕猎与钓鱼的情景。
  • 踟蹰板筑:在简陋的木屋旁徘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衍(464年-549年),字景先,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开国皇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歌往往表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萧衍在政治生涯的中后期,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个人内心的困扰,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思索。

诗歌鉴赏:

《赠逸民诗 四》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展现了自然与生命的美好,流露出对人世纷扰的反思。诗的开头“目因见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敏感与珍视,后面的“何为山阿,何为空谷”则有一种向往宁静的情感。诗人借助鸟鸣与鹿鸣的对比,表现出自然界的和谐美。最后,诗人以“岂须托梦,宁俟延卜”收尾,表明他更愿意依靠现实的力量,而非虚幻的理想。这首诗不仅有着优美的意境,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对生活的思考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目因见生:眼睛所见,意味着生机的存在。
  2. 才为时育:只有在合适的时节,生命才能成长。
  3. 何为山阿:表达对山的疑惑,暗示对深山的向往。
  4. 何为空谷:空谷的寂静引人深思,显现出一种孤独感。
  5. 声殊雊雉,响异呦鹿:鸟与鹿,声音各异,象征自然的多样性。
  6. 岂须托梦:反问,指出虚幻的梦境无用。
  7. 宁俟延卜:宁愿等待命运的指引。
  8. 想象屠钓:表现对捕猎的理想化向往。
  9. 踟蹰板筑:在简陋的住所旁徘徊,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声殊雊雉,响异呦鹿”,通过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使意境更加深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追求,对命运的思考,以及在繁华与宁静之间的选择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宁静与深沉。
  • :代表空灵与孤独。
  • :生命的活力与自由。
  • 鹿:自然的生命力与优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目因见生”表达了什么?

    • A. 生命的消逝
    • B. 生命的存在
    • C. 生命的困扰
    • D. 生命的追求
  2. 诗中提到的“何为空谷”表达了对什么的思考?

    • A. 丰富的自然
    • B. 人生的孤独
    • C. 生命的繁华
    • D. 生活的无奈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萧衍的《赠逸民诗 四》更强调对命运的思考,而陶渊明则更注重对田园生活的直接描绘。这种对比反映了两位诗人不同的生活态度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南北朝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