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淳主簿举似与严庆曾主簿邓伯允仙尉同到》

时间: 2025-01-01 14:34:54

说着幽岩意已清,那堪地近一牛鸣。

尘萦俗累不容到,若见山灵烦寄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说着幽岩意已清,那堪地近一牛鸣。尘萦俗累不容到,若见山灵烦寄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幽静的山岩中,我的心情已经清澈宁静,然而却听到近处传来的牛鸣声,打破了这种宁静感。俗世的尘埃和繁杂的事务让我无法抵达内心的宁静。如果能够见到山中的灵气,烦恼就可以寄托在那儿。

注释:

  • 幽岩:幽静的山岩,象征着宁静和隐逸的环境。
  • 牛鸣:牛叫声,代表世俗的喧嚣和打扰。
  • 尘萦俗累:指世俗的纷扰和烦恼,意味着生活中的种种琐事。
  • 山灵:山中的灵气或神灵,象征着自然的纯净和精神的寄托。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长庚,生于宋代,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以其清丽的文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在山中隐居时,反映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内心平静的向往。正值宋代,社会动荡与纷争,使得许多文人选择隐逸,以此逃避现实。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宁静与喧嚣的对比,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和对世俗烦扰的无奈。开头的“说着幽岩意已清”,展现了诗人在幽静的山岩中独处时的清新心境,给人一种恬淡的感觉。而“那堪地近一牛鸣”一句,瞬间拉回现实,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喧嚣与烦扰,牛鸣声似乎是对宁静的直接打断,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无奈。

在后两句中,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尘世的厌倦和对心灵寄托的渴望,表明了他希望在自然中找到一种精神寄托。使用“尘萦俗累”来形容世俗的繁琐,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深沉。最后一句“若见山灵烦寄声”则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山灵作为一种理想化的存在,象征着诗人向往的清净与自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说着幽岩意已清:在幽静的山岩中,心情已经变得清澈。
    2. 那堪地近一牛鸣:怎能忍受近处传来的牛鸣声,打破了宁静。
    3. 尘萦俗累不容到:世俗的尘埃和烦恼让我无法达到内心的宁静。
    4. 若见山灵烦寄声:如果能见到山中的灵气,我的烦恼就能寄托在那儿。
  • 修辞手法

    • 对比:幽静与喧嚣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突。
    • 拟人:山灵被赋予了能寄托烦恼的能力,强调了自然的灵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尘世烦扰的逃避,体现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 幽岩:象征宁静的环境。
  • 牛鸣:代表世俗生活的喧嚣。
  • 尘萦俗累:指代生活中的烦恼与琐事。
  • 山灵:象征自然的灵气和精神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李长庚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牛鸣”主要象征什么? A. 宁静
    B. 烦扰
    C. 和谐
    D. 快乐

  3. “尘萦俗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世俗的热爱
    B. 对世俗的厌倦
    C. 对人生的迷茫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但更多的是与友人对饮的欢愉,而李长庚的诗则更倾向于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的逃避,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层次和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长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