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

时间: 2025-01-17 10:28:19

为客淹归骑,思家过断鸿。

春衣花发后,寒食雨声中。

生事羞人问,时名与众同。

自甘郎署隐,不哭宦途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为客淹归骑,思家过断鸿。
春衣花发后,寒食雨声中。
生事羞人问,时名与众同。
自甘郎署隐,不哭宦途穷。

白话文翻译:

因客人滞留而无法归骑,思念家乡之情如同那断翅的鸿雁。春天的衣服披在身上,花儿盛开之后,却在寒食节的雨声中。对于生计的困扰不愿意被人询问,名声与他人无异。甘愿在书斋中隐居,不因仕途困窘而哭泣。

注释:

  • 为客淹归骑:因客人滞留,无法骑马归家。
  • 思家过断鸿:思念家乡的心情如同断翅的鸿雁,寓意孤独和思乡。
  • 春衣花发后:春天的衣服在花开之后。
  • 寒食雨声中:寒食节时的雨声,暗示天气寒冷。
  • 生事羞人问:对于生活的困扰不愿被人提及。
  • 时名与众同:与他人一样,名声平庸。
  • 自甘郎署隐:甘愿在书斋隐居。
  • 不哭宦途穷:不因仕途困顿而感到悲伤。

典故解析:

  • 寒食节:寒食节是古代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清明前一天,以纪念介子推。节日期间禁止生火,吃冷食,象征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 鸿雁:鸿雁常用来象征思乡和孤独,古代诗词中多有提及。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攀龙,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咏物抒怀为主。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情感。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日,诗人身处客居之地,思念家乡,正值寒食节,感受到生活的困惑与隐忍。

诗歌鉴赏:

《春日》是李攀龙的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在春日里的思乡之情与对生活的感慨。诗的开头便通过“为客淹归骑,思家过断鸿”展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情感深沉而真挚。春天的衣服和寒食的雨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春天本应是温暖和生机的时节,而此时却夹杂着寒冷的雨声,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生活困扰的无奈,也流露出对名声的淡然与自处的选择。“生事羞人问,时名与众同”中,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无所谓态度,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哲学。最终,诗人选择隐居于书斋,远离官场的纷争与困顿,通过“自甘郎署隐,不哭宦途穷”的表述,表现出他对人生选择的坚定与洒脱。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春日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为客淹归骑:因有客人滞留,无法及时回家,表现出对归乡的渴望。
    2. 思家过断鸿:引入鸿雁的意象,暗示孤独与思乡。
    3. 春衣花发后:展现春天的美好,却因天气的寒冷而显得失落。
    4. 寒食雨声中:寒食节的雨声增添了惆怅的氛围。
    5. 生事羞人问:不愿意让他人知道自己的生计困扰,表现出一种羞涩与无奈。
    6. 时名与众同:强调自己的名声与他人无异,表现出对名利的淡漠。
    7. 自甘郎署隐:选择隐居,反映出对官场生活的不屑。
    8. 不哭宦途穷:对仕途困窘的释然,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乡之情比作断鸿,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生事羞人问,时名与众同”体现了对仗工整的美感。
    • 象征:寒食节象征着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生命的思考。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名利的淡然,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抉择,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鸿雁:象征孤独与思乡,常用来表达离别的情感。
  • 春衣:代表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失落感。
  • 寒食雨声: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惆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因何原因无法归骑?

    • A. 家乡的事
    • B. 客人滞留
    • C. 天气原因
    • D. 其他
    •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寒食”象征着什么?

    • A. 春天
    • B. 思乡
    • C. 悼念
    • D. 幸福
    • 答案:C
  3. 诗人对名声的态度是?

    • A. 渴望
    • B. 淡然
    • C. 羡慕
    • D. 无所谓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诗人的思乡情。
  • 诗词对比
    • 李攀龙《春日》 vs.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李攀龙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挣扎,而王维则通过送别的场景展现友情与离别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李攀龙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