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功甫见赠丁藁》
时间: 2025-01-01 15:22: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张功甫见赠丁藁
作者: 曾丰 〔宋代〕
王孙气习窭儒生,
壮士襟期老典刑。
疾俗如仇几扫迹,
贪书若癖至忘形。
风云未会心先冷,
水石无游眼不醒。
独据清高天所忌,
吟边分我小鸥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世俗的失望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提到王孙与儒生的气质差异,壮士追求理想的高尚情操等,表现了对传统道德的坚持与对世俗风气的厌恶。末两句则表现了诗人自我孤高的情怀,和在清宁之地吟咏的愿望。
注释
字词注释
- 王孙:指贵族子弟,常用以代表有理想抱负的青年。
- 窭儒生:窭,贫弱;儒生,读书人。这里指那些虽读书但气质平庸的人。
- 壮士:指有志之士,追求理想的人。
- 典刑:指传统的法律或道德规范。
- 疾俗:厌恶世俗。
- 贪书:对书籍的过度追求。
- 风云:比喻时局或外部环境。
- 小鸥汀:指小小的鸥鸟栖息的滩涂。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典刑”一词可以引申到儒家文化中关于道德行为的规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丰,生活在宋代,是一位文学家和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世俗的批判。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曾丰在社会动荡、风气不正的时代背景下写成的,表达了他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清高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表现了诗人对世俗风气的厌恶和对理想的追求。前两句对王孙和儒生的气质进行对比,显示出诗人对平庸之人的不屑;接下来的几句则进一步表达了对世俗的反感,强调了诗人对知识和理想的追求。最后两句则转向自我,表现出一种孤傲的心境,诗人宁愿在清幽的环境中吟咏,也不愿随波逐流。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矛盾与张力,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理想的执着,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王孙气习窭儒生:王孙的气质与窭儒生的平庸形成对比,表现出诗人对传统读书人的失望。
- 壮士襟期老典刑:壮士心怀理想,崇尚古老的道德规范,显示出对道义的坚持。
- 疾俗如仇几扫迹:对世俗风气的厌恶,表达了诗人对当下社会的不满。
- 贪书若癖至忘形:痴迷于书籍,似乎到了忘我境地,反映出诗人的求知欲。
- 风云未会心先冷:外部环境的变化未至,诗人内心已感到冷漠,表现出对未来的无奈。
- 水石无游眼不醒:即使身处美丽的自然中,心灵却无法清醒,暗示了精神上的困惑。
- 独据清高天所忌:孤高的姿态让人忌讳,表明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无奈。
- 吟边分我小鸥汀:希望在小鸥栖息的清幽之地吟咏,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王孙与窭儒生、壮士与世俗的对比,强调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象征:小鸥汀象征了诗人理想中的清静生活,反映出其追求的内心世界。
- 拟人:风云、眼等表达方式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恶和对理想的追求,体现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坚持自我、追求理想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王孙:象征理想与高尚。
- 窭儒生:象征平庸与世俗。
- 壮士:象征追求理想的志士。
- 小鸥汀:象征清静与理想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王孙”指的是: A. 普通读书人
B. 贵族子弟
C. 壮士
D. 诗人自己 -
诗中“疾俗如仇”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态度是: A. 喜欢
B. 无所谓
C. 厌恶
D. 崇拜 -
“小鸥汀”象征的是: A. 繁华的城市
B. 宁静的生活
C. 传统的道德
D. 世俗的诱惑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
- 杜甫《登高》: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与忧虑。
诗词对比
曾丰《张功甫见赠丁藁》 vs 李白《将进酒》
- 主题:曾丰更侧重于对理想的孤独追求,而李白则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豪放态度。
- 风格:曾丰的诗语境清幽,李白则更为奔放豪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曾丰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