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霄宫》
时间: 2025-01-03 20:08: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回合烟光叠翠屏,东南山水此为灵。
莺花春学蓬瀛境,楼阁夜干牛斗星。
古桧森罗烧药灶,彩云飘洒聚仙亭。
辽天俯近归期鹤,澥谷旁连骇巨溟。
紫陌红尘无一点,绿毛仙骨有千龄。
当时听法谈玄者,环佩锵锵拱上清。
白话文翻译:
烟雾缭绕中,青翠的山屏交错重叠,东南的山水在这里显得格外灵动。
春天的莺花在这里学习蓬莱的境界,夜晚的楼阁上像是触碰到牛斗星。
古老的松树环绕着烧药的灶台,彩云洒落在聚集仙人的亭子上。
辽阔的天空下,归期的鹤在俯瞰,溪谷旁边连接着深不可测的海洋。
世俗的纷扰中没有一丝痕迹,仙人的骨骸却有千年的历史。
当年在此听法谈玄的人,佩戴的环佩声声作响,恭敬地朝向上清的境界。
注释:
- 回合:指环绕的样子。
- 烟光叠翠屏:形容烟雾与青山交错,形成层叠的屏障。
- 莺花春学:春天的莺鸟和花朵仿佛在学习蓬莱的仙境。
- 牛斗星:指天上的星星,特别是牛宿和斗宿。
- 烧药灶:古代炼丹或烧药的地方。
- 聚仙亭:仙人聚集的亭子,象征着仙境。
- 辽天:广阔的天空。
- 归期鹤:归来的仙鹤,象征着长生不老。
- 紫陌红尘:指世俗的喧嚣与纷扰。
- 绿毛仙骨:指长生不老的仙人。
- 环佩锵锵:形容佩饰发出的清脆声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尧叟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他以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道教文化的热爱而著称,作品多描写山水和道家思想,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
《洞霄宫》创作于道教文化盛行的时期,诗中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仙境,反映了诗人对道教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此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是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诗歌鉴赏:
《洞霄宫》是一首充满仙气与灵性的诗作,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修辞,展现了一个超脱尘世的理想境界。全诗结构严谨,意象鲜明,反映出道教文化中对自然和神秘世界的崇拜。开篇即以“烟光叠翠屏”引入,描绘出一个朦胧而美丽的画面,充满了神秘感和灵动性,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梦幻的境界。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春天的莺花与夜空的星斗,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尤其是“楼阁夜干牛斗星”一联,展现了人们在这样的美景下,仰望星空、思索人生的情怀。后面几句则逐渐引入道教的元素,“古桧森罗烧药灶”,象征着修炼与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
最后的“紫陌红尘无一点,绿毛仙骨有千龄”,则是对世俗繁华的超然与对仙道的追求,展现出了一种心灵的归宿与宁静。整首诗在音韵上也有很好的和谐感,既有对仗工整的美感,也有声韵的流畅,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回合烟光叠翠屏:描绘了烟雾与山的重叠,营造出朦胧的美景。
- 东南山水此为灵:强调此处的自然景观是灵气汇聚之地。
- 莺花春学蓬瀛境:春天的莺鸟与花朵仿佛在学习仙境的风姿。
- 楼阁夜干牛斗星:夜晚的楼阁与星空交相辉映,体现了人对宇宙的向往。
- 古桧森罗烧药灶:古老的松树环绕着炼丹的地方,展现道教修炼的神秘。
- 彩云飘洒聚仙亭:彩云洒落在聚集仙人的亭子上,增添了仙气。
- 辽天俯近归期鹤:广阔的天空下,仙鹤归来,象征长生。
- 澥谷旁连骇巨溟:溪谷与深海相连,表现出自然的深邃。
- 紫陌红尘无一点:世俗中没有一丝痕迹,表现出对尘世的超然。
- 绿毛仙骨有千龄:仙人的骨骸象征长生不老,寄托了对永恒的向往。
- 当时听法谈玄者:曾在此聆听法理与道理的人,表现出对智慧的渴求。
- 环佩锵锵拱上清:环佩声清脆,体现了对上清境界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莺花春学蓬瀛境”,将春天的自然与仙境相提并论。
- 对仗:如“紫陌红尘无一点,绿毛仙骨有千龄”,展现对比与和谐。
- 意象:使用“牛斗星”、“古桧”等意象,构建出道教文化背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道教理想世界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类生命的思考,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光:象征神秘与灵性,营造出朦胧的氛围。
- 莺花:春天的象征,代表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 牛斗星:代表宇宙的神秘与无垠,寄托着对未知的探索。
- 古桧:象征长寿与智慧,连接道教修炼的主题。
- 彩云:代表仙气与美好的愿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莺花春学”的意思是: A. 春天的莺花在学习
B. 莺花与春天无关
C. 春天的莺花在争斗 -
“辽天俯近归期鹤”中的“鹤”象征: A. 世俗
B. 长生不老
C. 争吵 -
诗中提到的“紫陌红尘”指的是: A. 仙境
B. 世俗的纷扰
C. 自然的美景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描绘了夜空与自然的和谐美,但更加注重个人情感与孤独感。
- 王维的《山居秋暝》则融合了自然与人文,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