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正叔怀其兄草堂》

时间: 2025-01-14 11:32:19

茆堂竹树水之滨,耕稼逍遥似子真。

小吏一身今倦宦,先生三亩独安贫。

欲抛县印辞黄绶,来伴山冠戴白纶。

只恐明时收士急,不容家有两闲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茆堂竹树水之滨,
耕稼逍遥似子真。
小吏一身今倦宦,
先生三亩独安贫。
欲抛县印辞黄绶,
来伴山冠戴白纶。
只恐明时收士急,
不容家有两闲人。

白话文翻译

在水边的茆草屋旁,竹子和树木相间,
耕种和生活悠闲自在,仿佛真的如同子真(陶渊明)。
小吏一身困于官场,感到疲惫不堪,
而老师却在那三亩地上安贫乐道。
他想要抛弃县印,辞去官职,
来和我一同戴着白纶巾、佩戴山冠。
只怕明朝天下急于招募士人,
到时不容许家中有两个闲人。

注释

  • 茆堂:茆草搭成的房屋。
  • 竹树:意指竹子和树木,描绘环境。
  • 耕稼:耕种和农作,象征田园生活。
  • 子真:指陶渊明,因其隐居田园而知名。
  • 小吏:指小官员,官场生活的代称。
  • 三亩:指有限的耕地,象征简朴的生活。
  • 县印、黄绶:县印是地方官的象征,黄绶代表官职的荣华。
  • 山冠、白纶:山冠是隐士的帽子,白纶是道士的服装,象征自由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以其改革思想和诗词创作而著称,主张“变法”,致力于国家的富强与社会的进步。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任职期间,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中表达了他希望能辞去官职,与朋友一起隐居的渴望,同时也显示出对当时社会对士人的急切需求的担忧。

诗歌鉴赏

《和正叔怀其兄草堂》是一首充满隐逸思想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一个理想的隐居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开篇即描绘出茆堂竹树的宁静环境,和耕稼逍遥的生活状态,强烈对比了小吏的疲惫与隐士的安贫。王安石在这里引用了陶渊明的形象,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崇高理想,体现出他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热爱。

接着,诗人表达了想要辞去官职,归隐山林的愿望。这种对权力与名利的放弃,传达出一种对个人价值和精神追求的重视。而最后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担心未来社会对士人的需求可能会限制个人的自由。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整首诗更具深度与思考性。

总之,这首诗不仅是王安石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其既有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茆堂竹树水之滨:描绘了一个安静自然的环境,表现出隐居生活的美好。
  • 耕稼逍遥似子真:通过对比陶渊明的悠闲生活,表达诗人内心的向往。
  • 小吏一身今倦宦:小官员疲惫于官场生活,感到无奈和失落。
  • 先生三亩独安贫:隐士在三亩地上安于贫穷,体现出对物质的超脱。
  • 欲抛县印辞黄绶:表达想要放弃官职,追求自由的愿望。
  • 来伴山冠戴白纶:希望与友人共度隐居生活,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
  • 只恐明时收士急:担忧未来对士人的需求,将限制个人的自由。
  • 不容家有两闲人:感慨社会的压力可能会剥夺人们的选择。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官场生活与田园生活,突出隐逸生活的美好。
  • 用典:引用陶渊明,增强诗歌的文化内涵与情感深度。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同时也体现出对社会现状的反思。王安石希望通过隐居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压力与限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茆堂:象征简单、质朴的生活。
  • 竹树:代表自然的生机与宁静。
  • 耕稼:象征勤劳与田园生活。
  • 县印:代表官职与权力的束缚。
  • 山冠、白纶:象征追求自由与隐士的生活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安石在诗中提到的“子真”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陶渊明
    • B. 屈原
    • C. 李白
  2. 诗中提到的“小吏”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官场的热爱
    • B. 对官场的厌倦
    • C. 对隐居生活的无所谓
  3. 诗的最后两句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对未来的乐观
    • B. 对自由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 C.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答案

  1. A. 陶渊明
  2. B. 对官场的厌倦
  3. B. 对自由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和正叔怀其兄草堂》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前者强调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隐逸生活的向往,而后者则直接描绘了隐居田园的生活乐趣。两首诗都展现了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但王安石的作品更为复杂,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 《王安石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陶渊明与隐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