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赋韵诗
作者: 萧纲 〔南北朝〕
是节协阳数,高秋气已精。
檐芝逐月启,帷风依夜清。
远烛承歌黛,斜桥闻履声。
梁尘下未息,共爱赏心并。
白话文翻译:
这一天正值重阳节,阳光的数量与节气相契合,深秋的气候已经显得格外清新。屋檐下的芝草迎着月光生长,夜晚的帷幕在清风中轻轻摇曳。远处的烛光映照着歌声如黛,斜斜的桥上传来行人的脚步声。桥上的尘土仍未平息,大家共同享受着这赏心悦目的时刻。
注释:
- 是节:指的是特定的节日,这里特指重阳节。
- 协阳数:指阳光的数量与节气相协调。
- 檐芝:屋檐下的芝草,象征着生机和灵动。
- 逐月启:随着月亮的升起而生长。
- 帷风:帷幕在风中摇动,营造出宁静的夜晚氛围。
- 远烛:远处的烛光。
- 承歌黛:歌声与烛光交映,形成美丽的画面。
- 斜桥:桥的形状倾斜,增添了画面的动感。
- 梁尘:指桥上或房梁的尘土,象征着人来人往。
- 共爱赏心:大家共同享受这一美好的时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纲,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生于动荡年代,其诗作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九日赋韵诗》写于重阳节期间,正值秋高气爽之时,诗人借此节日抒发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并表现人们在节日里欣赏风光、欢聚一堂的愉悦心情。
诗歌鉴赏:
《九日赋韵诗》是一首充满秋日气息和节日氛围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重阳节的美好场景。开篇指出“是节协阳数”,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特殊与重要。在这个阳光明媚、气候清新的日子里,诗人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们活动的和谐画面。檐下的芝草与月光相映成趣,似乎在暗示着生命的活力与宁静之美。
而“远烛承歌黛,斜桥闻履声”则通过声与色的结合,描绘出夜晚温馨而热闹的场景,烛光与歌声相辅相成,带来一种温暖与亲切的感受。“梁尘下未息”则隐喻着人们的欢聚与热闹,尽管尘埃未曾平息,但这种热闹与共赏的氛围却让人感到无比愉悦。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美感,通过自然景色与人文活动的结合,表达了人们在重阳节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是节协阳数:重阳节的到来与阳光的照耀相呼应,暗示着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 高秋气已精:深秋的气候清新而明朗,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 檐芝逐月启:屋檐下的芝草在月光中生长,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 帷风依夜清:夜晚的清风轻拂,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远烛承歌黛:远处的烛光与歌声交织,形成美丽的视觉与听觉享受。
- 斜桥闻履声:斜桥上行人的脚步声,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 梁尘下未息:桥上的尘土仍在飞扬,暗示着人们的欢聚与活力。
- 共爱赏心并:大家共同享受这一美好时光,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团聚的快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远烛承歌黛”,将烛光与歌声结合,形象生动。
- 拟人:如“帷风依夜清”,赋予自然界的风以人的特征,增添了诗的韵味。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重阳节的自然美景与人们的欢聚,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传达了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阳光:象征希望与温暖。
- 秋气:代表丰收与成熟。
- 芝草:生命与活力的象征。
- 月光:清纯与宁静的象征。
- 烛光:温暖与亲密的象征。
- 桥: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象征团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是节”指的是哪个节日? A. 春节
B. 端午节
C. 重阳节
D. 中秋节 -
“远烛承歌黛”中,烛光和歌声的结合传达了怎样的意境? A. 宁静
B. 热闹
C. 悲伤
D. 寂寞 -
“梁尘下未息”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A. 尘土已经落下
B. 尘土仍在飞扬
C. 没有人经过
D. 只有尘土
答案:
- C. 重阳节
- B. 热闹
- B. 尘土仍在飞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较,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但《九日赋韵诗》更侧重于节日的欢聚与人文情感,而《庐山谣》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山水自然的赞美与哲思。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人萧纲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