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发汾水》
时间: 2025-01-01 13:54: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纸鸢夹岸走儿郎,正好登高又别乡。
南地授衣逢九月,西风移棹过重阳。
远书到日愁无雁,衰鬓经秋渐有霜。
家在罗浮归不得,年年空负菊花黄。
白话文翻译:
纸鸢在河岸间飞舞,孩子们在嬉闹,正是一个适合登高的日子,又要与故乡告别。南方寄来的衣服恰逢九月,西风吹动船桨,驶过重阳节。远方的书信到达,却愁苦得没有雁儿相伴,衰老的鬓发在秋天渐渐染上霜白。我的家在罗浮,却无法归去,年年只是在菊花盛开时空负此情。
注释:
字词注释:
- 纸鸢:指放风筝,象征着欢乐与童年。
- 夹岸:指在河岸两旁。
- 登高:指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 授衣:南方寄来的衣物,象征着亲人的关怀。
- 移棹:指划船,象征着行程的开始。
- 衰鬓:指头发渐白,象征着衰老。
- 罗浮:地名,诗人家乡,象征着归属与思乡之情。
典故解析:
- 重阳: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是一个登高避灾、赏菊的节日,寓意着健康长寿。
-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菊花不仅是秋天的象征,也是高洁品德和长寿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成鹫,明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中,其作品多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悟,风格上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重阳节前后,诗人身处异乡,登高望远,感受到浓厚的思乡情与时光流逝的无奈。通过描绘节日的习俗与个人的情感,诗人传达出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诗歌鉴赏:
《九日发汾水》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诗作,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一个秋日重阳的场景。诗的开头以“纸鸢夹岸”引入,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画面,孩子们在岸边放风筝,象征着欢乐与童年。然而,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却感受到即将与故乡告别的愁苦。重阳节本是团圆的日子,但诗人身处异乡,心中却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
“南地授衣逢九月,西风移棹过重阳”,这一联通过寄来的衣物与划船的画面,描绘出秋天的气息与节日的氛围。可惜的是,虽然收到了来自南方的关怀,但诗人依然无法分享这份快乐。接着,诗人以“远书到日愁无雁”表达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书信的到达却没有雁儿的相伴,愁苦更添一层。
最后两句“家在罗浮归不得,年年空负菊花黄”则是全诗的高潮,诗人虽有对家乡菊花的向往,却因身不能归而感到无奈。菊花的盛开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诗人只能在每年的重阳节空负这份美好。整首诗情感真挚而深沉,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纸鸢夹岸走儿郎:纸鸢在河岸飞舞,孩子们在嬉戏,描绘出一个快乐的场景。
- 正好登高又别乡:正值重阳节,适合登高,而诗人却要告别故乡。
- 南地授衣逢九月:南方寄来的衣物在九月到达,象征着亲人的情意。
- 西风移棹过重阳:西风吹动船桨,船行于重阳的节日,寓意着时间的流逝。
- 远书到日愁无雁:远方的信件到来,却没有雁儿相伴,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 衰鬓经秋渐有霜:头发逐渐变白,象征着时光流逝与衰老。
- 家在罗浮归不得:虽然家在罗浮,但无奈无法回归。
- 年年空负菊花黄:每年只能在菊花盛开时徒然感慨,表达深重的失落与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衰鬓渐有霜”,用霜来比喻衰老。
- 对仗:如“南地授衣逢九月,西风移棹过重阳”,工整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意象:纸鸢、菊花等意象,通过生动的描绘传达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以及对亲情的渴望,情感深邃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纸鸢:象征着童年与欢乐。
- 重阳:象征团圆与长寿。
- 菊花:象征思乡与高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节日?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春节 -
诗人对家乡的情感是怎样的?
A. 无所谓
B. 热切思念
C. 轻松愉快 -
诗中提到的“纸鸢”象征什么?
A. 忧愁
B. 欢乐与童年
C. 生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是重阳节的思乡之作,但王维更加侧重于兄弟之间的情感联系,而成鹫则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