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晚归》
时间: 2024-09-19 22:04: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卧枕船舷归思清,
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
赤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
红蕖香嫋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
鸡犬林萝隐隐声。
白话文翻译:
躺在船舷上,思绪清明而归来,
远望中隐约觉得那是蓬莱仙境。
桥横在水面,树木已染上秋色,
红霞映照下的云峰正值晚晴。
湿润的翠鸟飞过,似乎在躲避,
红色的荷花飘香,似乎在热情相迎。
依稀间渐渐接近那诛茅的地方,
隐隐传来鸡犬的声音,伴着林间的藤萝。
注释:
- 卧枕:指躺卧在船边。
- 船舷:船的边缘。
- 归思:归来的思绪。
- 蓬瀛:神话中的仙境,指理想的境界。
- 桥横水木:指桥横跨在水面上,水边的树木已是秋色。
- 赤倚云峰:红霞映照在云峰之上。
- 翠羽:指翠鸟的羽毛。
- 红蕖:指红色的荷花。
- 依稀:模糊、隐约的样子。
- 诛茅地:指隐居的地方,象征着归隐的生活。
- 鸡犬林萝:鸡犬的声音,代表乡村生活的气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字君棨,号称“林和靖”,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一生清誉,隐居于杭州西湖周边,以诗词名世,尤其以山水田园诗为主。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湖上晚归》写于林逋晚年之时,表现了他归家的愉悦与对自然美景的感悟。诗中描绘的是西湖的秋色与归途的心境,展现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湖上晚归》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归途的情景,诗中充满了宁静与和谐。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通过简单的生活细节,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清明与宁静。接下来的“望中浑恐是蓬瀛”,则将归乡的思绪与理想的仙境相结合,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中间两联“桥横水木已秋色,赤倚云峰正晚晴”,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桥、树、云峰交相辉映,展现出自然的美。诗人在此处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相融合,形成了强烈的共鸣。
尾联“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则将归途的声音与乡村的生活气息相结合,表现了对归隐生活的渴望和对乡土的思念。整首诗在描写中融入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宁静的向往,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理想的归乡场景,令人感受到一种心理的舒适与满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卧枕船舷归思清:在船边躺着,思绪清晰而宁静。
- 望中浑恐是蓬瀛:远望中隐约觉得这是理想的仙境。
- 桥横水木已秋色:桥横跨水面,树木已开始染上秋色。
- 赤倚云峰正晚晴:红霞映照下的云峰正值傍晚的晴天。
- 翠羽湿飞如见避:湿润的翠鸟飞过,似乎在躲避我。
- 红蕖香嫋似相迎:红色的荷花散发香气,似乎在热情地欢迎我。
- 依稀渐近诛茅地:渐渐接近那隐居的地方。
- 鸡犬林萝隐隐声:隐约听见鸡犬的声音,伴随林间的藤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蓬瀛”比作理想的生活境界。
- 拟人:荷花的香气被描绘成在热情相迎,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对仗:诗句的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人在自然中寻找宁静与和谐的情感。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现出一种恬静与淡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船舷:象征着归途与流浪。
- 蓬瀛:象征着理想的生活与精神的寄托。
- 秋色:代表着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成熟。
- 云峰:象征着高远与宁静。
- 翠羽:代表自然中的灵动与自由。
- 红蕖:象征着热情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卧枕船舷归思清”中的“思”指的是什么?
A. 思念
B. 思考
C. 思绪
D. 思辨 -
“桥横水木已秋色”中的“秋色”主要表现了什么?
A. 秋天的萧瑟
B. 秋天的美好
C. 秋天的丰收
D. 秋天的孤独 -
“鸡犬林萝隐隐声”中的“隐隐声”指的是什么声音?
A. 风声
B. 雨声
C. 鸡犬的声音
D. 水流的声音
答案:
- C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归隐的生活,但更多的是对山水的描绘和哲理的思考。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同样反映了隐逸生活的情感,但更侧重于朋友间的情谊与生活的闲适。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古代诗歌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