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居杂兴六首》
时间: 2025-01-06 09:17: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薄夫何苦事奸奸,一室琴书自解颜。
峰后月明秋啸去,水边林影晚樵还。
文章敢道长于古,光景浑疑剩却闲。
多少烟霞好鱼鸟,令人惆怅谢东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纷争的无奈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薄夫何苦事奸奸”,意思是说那些世俗的人为何要为了权谋争斗而苦恼呢?在我的小屋里,琴声和书卷可以让我自得其乐。“峰后月明秋啸去”,描绘了秋夜月明,山峰后的清幽和孤独。水边的树林影子中,晚归的樵夫带着一丝归属感。“文章敢道长于古”,这是对古人文采的自谦,光景仿佛让我觉得多余的悠闲。“多少烟霞好鱼鸟”,让人不禁感到惆怅,这种美好却让我无奈地谢绝了东山的归隐。
注释:
- 薄夫:指薄情的人,即那些追求名利的人。
- 奸奸:指阴险狡诈的事。
- 一室琴书:形容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自得。
- 月明秋啸:描绘夜晚的清冷与孤寂。
- 樵:砍柴的人。
- 光景:指生活和时光。
- 烟霞:自然景色,象征美好而又无奈的情感。
典故解析:
- 东山:这是指陶渊明的东山隐居,象征隐逸与自然的理想生活。
- 琴书:古代文人生活的象征,代表着文人对诗书琴棋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967年-1028年),字景仁,号君复,晚号归隐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主张隐逸生活,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之美,具有清新、淡泊的风格。
创作背景:
《深居杂兴六首》是林逋在隐居生活中所作,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清静生活的向往。诗作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林逋对世俗纷争的不屑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诗的开头以“薄夫何苦事奸奸”引入,直接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接着,诗人通过“峰后月明秋啸去,水边林影晚樵还”描绘出一幅秋夜清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清冷的美。诗中“文章敢道长于古”则是对自我文采的谦虚,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古人文采的敬仰。在最后两句,诗人通过“多少烟霞好鱼鸟,令人惆怅谢东山”抒发了对自然美好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表现了他的淡泊与超然。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与自然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哲思和情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薄夫何苦事奸奸:质疑世俗人为何要追逐权谋与利益,表达对世俗生活的反感。
- 一室琴书自解颜:在自己的小屋中,琴声和书卷带来乐趣,解开心中的苦闷。
- 峰后月明秋啸去:描绘月明秋夜的清冷与孤独,表现诗人对宁静的向往。
- 水边林影晚樵还:晚归的樵夫与树林的影子,营造出一种归属感与安宁。
- 文章敢道长于古:自谦的表达,显示出对古人文采的敬意。
- 光景浑疑剩却闲:对时光的反思,似乎觉得这样的悠闲生活多余。
- 多少烟霞好鱼鸟:自然的美好令人向往,但同时也带来惆怅。
- 令人惆怅谢东山:通过谢绝东山隐居,表达对理想生活的无奈与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烟霞”代表自然的美好与人内心的惆怅。
- 对仗:如“水边林影晚樵还”形成对称,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琴书:象征着文人生活的雅致与宁静。
- 峰、月、秋:自然景色的意象,代表着孤独与清冷。
- 烟霞、鱼鸟:象征着美好的自然与人内心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薄夫”指的是: A. 富有的人
B. 追求名利的人
C. 隐士
D. 诗人 -
“水边林影晚樵还”中的“樵”指的是: A. 渔夫
B. 砍柴的人
C. 诗人
D. 学者 -
诗人对古人的态度是: A. 自负
B. 敬仰与谦逊
C. 轻视
D. 忽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庐山谣》对比,林逋的诗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哲思,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代诗词鉴赏》
- 《林逋诗集》
- 《陶渊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