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陪董内召登高》
时间: 2025-01-01 18:02: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祝融峰下逢嘉节,相对那能不怆神。
烟里共寻幽涧菊,樽前俱是异乡人。
遥山带日应连越,孤雁来时想别秦。
自古登高尽惆怅,茱萸休笑泪盈巾。
白话文翻译:
在祝融峰下正逢重阳佳节,面对这一切,谁能不感到伤感?
在烟雾中一同寻找幽静的涧边菊花,酒樽前的我们都是来自异乡的人。
远山在阳光下应该是连绵不绝,孤雁飞来时让我想起了离别的秦国。
自古以来,登高总是令人伤感,茱萸花别笑我泪湿手巾。
注释:
- 祝融峰:指的是华山的一个著名山峰,象征着高洁和壮丽。
- 嘉节:指重阳节,古时是登高赏菊、祈福的日子。
- 幽涧菊:指生长在幽静涧谷中的菊花,代表了清雅与坚韧。
- 樽前:酒樽之前,表示饮酒作乐的场景。
- 遥山带日:形容远处的山在阳光下显得更加巍峨壮丽。
- 孤雁:指孤独的雁,寓意思乡之情。
- 茱萸:一种植物,古时重阳节佩戴以驱邪避祸。
典故解析:
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古代人们在这一天登高、赏菊、饮酒,以祈求长寿。在此诗中,重阳节的庆祝活动与诗人内心的惆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一种“节日中的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廖匡图,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重阳节,诗人在祝融峰上与朋友相聚,尽管节日氛围热烈,但诗人内心却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登高活动,展现了诗人对节日的怀旧与惆怅。首句“祝融峰下逢嘉节”,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重阳节的图景,然而随着后面“相对那能不怆神”的提问,诗人内心的悲伤开始显露。尽管身处美好的自然环境,诗人却无法摆脱孤独的思绪。
接下来的描写更是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诗人和朋友们都是异乡人,共同在烟雾中寻找幽静的菊花,增添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诗中的“孤雁”意象,更加深了这种思乡情怀,象征着离别与孤独。
最后两句“自古登高尽惆怅,茱萸休笑泪盈巾”更是点明了人生的无常与悲哀。登高本是庆祝的活动,但每逢佳节,难免生出惆怅之情,加之茱萸作为重阳节的象征,诗人用它表达了自己对生命深刻的感悟和对情感的细腻描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祝融峰下逢嘉节:描绘了重阳节的场景,设置了诗的背景。
- 相对那能不怆神:发问句,表达了诗人面对节日的感伤情绪。
- 烟里共寻幽涧菊:描绘了与朋友在烟雾中寻找菊花的情景,象征着寻找美好事物的努力。
- 樽前俱是异乡人:强调诗人与朋友们都是外地人,突显了孤独感。
- 遥山带日应连越:描绘了远山的壮丽景象,象征着诗人心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 孤雁来时想别秦:孤雁飞来引发对故乡的思念,增加了情感的层次。
- 自古登高尽惆怅:总结前面的情感,传达出人生的无奈。
- 茱萸休笑泪盈巾:茱萸代表重阳节的传统,诗人用它来反思自己的伤感。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以“孤雁”比喻诗人的孤独。
- 拟人:茱萸被赋予了情感,成为诗人内心的对话对象。
- 对仗:诗的句式整齐,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围绕重阳节的登高活动,通过描绘美景与内心的惆怅,表达了人生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诗人对传统节日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祝融峰:象征着高远与壮丽,体现了自然的魅力。
- 菊花:象征坚韧与高洁,同时也是重阳节的象征。
- 孤雁:代表离别与思乡情感。
- 茱萸:象征节日的传统与内心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祝融峰下的“嘉节”指的是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春节
D. 端午节 -
诗中提到的“孤雁”象征着什么?
A. 快乐
B. 故乡的思念
C. 友谊
D. 财富 -
“自古登高尽惆怅”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失落与惆怅
C. 鼓励
D.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表达了对节日和故乡的思念。
- 李白《庐山谣》: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具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与廖匡图的作品都通过饮酒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不过李白的豪放与廖匡图的惆怅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的情感表达与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各类关于唐代诗人及其作品的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