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峰隔半天,长崖断千里。鸡鸣清涧中,猿啸白云里。瑶波逐空开,霞石触峰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高耸的山峰与深邃的峡谷,远望似乎隔着半天的距离。长长的悬崖延绵千里,清晨时分,鸡鸣声在清幽的山涧中回响,猿猴的啼叫则在白云之中响起。瑶池的波光荡漾开来,霞光映照在山石之上,仿佛触碰到了山峰。
注释
- 高峰:高耸的山峰。
- 隔半天:指山峰远在天边,似乎隔着一段很远的距离。
- 长崖:延绵的悬崖。
- 鸡鸣:指清晨时分的鸡鸣声。
- 清涧:清澈的山涧。
- 猿啸:猿猴的叫声。
- 瑶波:瑶池般的波光。
- 霞石:晨霞映照下的山石。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引用具体的典故,但“瑶波”和“霞石”均有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代表着美好的自然景观,传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乔,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
《望石门作》创作于王乔游历山水之际,受到自然风光的启发,寄托了他对自然的敬仰和对人类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望石门作》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诗人通过高峰、崖壁、清涧和猿啸等意象,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在诗的开头,诗人以“高峰隔半天”引入,给人以遥远而神秘的感觉,随后又用“长崖断千里”描绘出大自然的雄伟壮观。鸡鸣与猿啸的描绘,则通过生动的声音和画面,增强了自然界的活力和生机。最后“瑶波逐空开,霞石触峰起”展现了光影与水波交融的美,表现出一种轻盈和灵动的感觉。
整首诗不仅传达了自然的美丽,更反映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诗中的意象富有层次感,既有远景的壮丽,也有近景的细腻,既有声音的生动,又有视觉的美感,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通过这首诗,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宁静和对美好自然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峰隔半天:描绘出高峰的遥远与神秘,给人以壮阔的视觉感受。
- 长崖断千里:展现出崖壁的绵延与险峻,表现出自然的雄伟。
- 鸡鸣清涧中:引入自然的声音,使画面生动,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 猿啸白云里:猿猴的啼叫与白云的相映成趣,表现出自然的灵动。
- 瑶波逐空开:波光荡漾,展现出一种轻盈的美感,似乎在与天空交融。
- 霞石触峰起:晨霞照耀下的山石,形成一种美丽的景象,仿佛触碰到巅峰。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对仗工整,如“高峰隔半天”与“长崖断千里”。
- 比喻:瑶波和霞石的描绘,运用了比喻手法,增强了美感。
- 描绘:通过声音和图像的描绘,展现出自然的多样性和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礼赞和向往,传达出一种自由宁静的情感基调。诗人通过描绘高峰、长崖和清涧,展示了自然的壮丽与生机,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高峰:象征着雄伟与伟大,代表着自然的力量。
- 长崖:代表险峻与壮观,体现出自然的不可征服性。
- 清涧:象征着纯净与宁静,传递出一种和谐的生活状态。
- 猿啸:代表着生命的活力,增添了自然的生动感。
- 瑶波:象征着美丽与灵动,表现出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流动。
- 霞石:象征着光明与希望,表现出人与自然的深厚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峰”象征什么?
- A. 平凡
- B. 雄伟
- C. 低矮
- D. 近视
-
诗中“鸡鸣”的描绘主要是为了体现什么?
- A. 安静
- B. 生动
- C. 远离
- D. 沉重
-
“瑶波逐空开”这句中,“瑶波”指的是什么?
- A. 波纹
- B. 彩云
- C. 晨露
- D. 山石
答案
- B. 雄伟
- B. 生动
- A. 波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李白
- 《题都城南庄》——崔护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中问答》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的美,但王维的作品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内心联系,而王乔的《望石门作》则更侧重于外部景观的壮丽与生动。王维的诗情更为细腻,反映出内心的宁静,而王乔的诗则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与气势。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与解析》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