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缕 见葛秀英《淡香楼诗钞 题词》》

时间: 2025-01-01 11:17:02

乌飞兔走何时了。

秋月春花,背地催人老。

尘土何如仙阙好。

青元一梦醒偏早。

新样冰厨花印小。

妙手灵心,事事堪倾倒。

半缕梅魂惊乍杳。

遗香剩得蘅芜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金缕
乌飞兔走何时了。
秋月春花,背地催人老。
尘土何如仙阙好。
青元一梦醒偏早。
新样冰厨花印小。
妙手灵心,事事堪倾倒。
半缕梅魂惊乍杳。
遗香剩得蘅芜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忆。诗人感叹在匆匆的时光中,兔子飞奔,乌鸦飞走,岁月不再。秋天的月亮和春天的花朵在无声中催促人们变老,世间的尘土与仙界的美好相比,哪个更好呢?在梦中醒来,往往是那么的仓促。新颖的冰厨上,花印显得小巧而精致。诗人用灵巧的手和灵动的心,倾注于每一件事物,然而半缕梅香却在不知不觉中消散,留下的只有蘅芜草的余香。


注释

  1. 乌飞兔走:指时间的飞逝,乌鸦和兔子都象征着迅速的流逝。
  2. 秋月春花:秋天的明月和春天的花朵,暗示四季的变化和生命的循环。
  3. 尘土:比喻俗世的纷扰与繁杂。
  4. 仙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象征理想的境界。
  5. 青元:指青色的元气或者梦境。
  6. 梅魂:梅花的灵魂,象征高洁的品德与美好的回忆。
  7. 蘅芜草:一种植物,代表自然的气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琼仙,清代女诗人,生活在一个男性主导的时代,她的作品常常展现出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情感。她的诗风清丽而婉约,常常结合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黄金缕》创作于清代,社会动荡与文化交融的时期,诗人以此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黄金缕》是一首感伤而富有哲理的诗,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展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忆。诗的开头以“乌飞兔走何时了”引入,生动地表现出时间的飞逝,令人感到时光如水,无法挽回。接下来的“秋月春花”则通过四季的象征,强调了自然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尘土何如仙阙好”一句,诗人将尘世与理想的仙境对比,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失望。此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哲思。

在描绘“新样冰厨花印小”时,诗人转向细腻而生动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后面的“妙手灵心”则体现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和执着,沉浸在其中,仿佛所有的事物都能倾倒于她的灵感之下。然而最后的“半缕梅魂惊乍杳”却提醒我们美好的事物也是短暂的,留下的只有一缕香气,令人唏嘘不已。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迪,既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又传达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乌飞兔走何时了: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快速流逝。
  2. 秋月春花,背地催人老:自然的变迁无情地提醒人们衰老。
  3. 尘土何如仙阙好:对现实与理想的思考,质疑尘世的价值。
  4. 青元一梦醒偏早:梦境的短暂与人生的无常。
  5. 新样冰厨花印小:对生活中小美好的细腻描写。
  6. 妙手灵心,事事堪倾倒:艺术创作的热情与灵感。
  7. 半缕梅魂惊乍杳:对美好事物失去的感叹。
  8. 遗香剩得蘅芜草:留下的只有淡淡的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飞逝的乌飞兔走,生动形象。
  • 对仗:如“秋月春花”,形成和谐的音韵与意象。
  • 拟人:自然景物似乎在催促人们的衰老,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时间的流逝、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深刻的思考。诗中充满了对生命无常的感叹和对美好瞬间的珍惜,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与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乌鸦与兔子:象征时间的流逝。
  2. 秋月春花:象征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轮回。
  3. 仙阙:理想与美好的象征。
  4. 梅魂:高洁品德的象征。
  5. 蘅芜草:自然的气息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乌飞兔走”主要象征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自然的美好
    • C. 人生的理想
    • D. 生活的烦恼
  2. 填空题:诗中“秋月春花,背地催人老”强调了____的流逝。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仙阙”与现实的尘世形成对比,体现了诗人的理想追求。 (对/错)

答案

  1. A
  2. 时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李清照《如梦令》与《黄金缕》都有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李清照的诗更多地呈现了女性的细腻情感,而吴琼仙则在对现实的思考中更显哲理性。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