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春》

时间: 2025-01-19 22:01:08

去春烽火照江边,曾草军书夕废眠。

万里旌旗真属命,一丘耕钓且随缘。

偶然谢客元非病,间亦寻僧不为禅。

尚有惜花情味在,铜瓶终日玩芳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去春烽火照江边,曾草军书夕废眠。
万里旌旗真属命,一丘耕钓且随缘。
偶然谢客元非病,间亦寻僧不为禅。
尚有惜花情味在,铜瓶终日玩芳妍。

白话文翻译:

离去的春天,烽火照耀着江边,曾经在夜晚写过军事书信而失眠。
万里的旌旗确实是为了生死而战,一片土地上耕耘和钓鱼只是随缘而已。
偶尔谢绝客人并不是因为生病,偶尔去寻访僧人也不是为了修禅。
依然对花有着珍惜的情感,铜瓶里整天玩弄着花的美丽。

注释:

  • 烽火:古代用以传递军事消息的火信号,象征战争。
  • 军书:军事文书,指写给军队的书信。
  • 旌旗:军旗,代表军队的作战和命令。
  • 随缘:顺其自然,听天由命的态度。
  • 谢客:拒绝客人,不接待来访者。
  • 芳妍:花的美丽。

典故解析:

本诗中的"烽火"和"旌旗"都与战争相关,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耕钓"则表现出一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是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元龄,晚号白华,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诗词内容多反映政治动乱、个人理想和自然景色,风格豪放,情感丰富。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乱,战事频繁,诗人以战争为背景,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去春》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烽火照江边”的描写,勾画出战乱的景象,体现出社会动荡给人们带来的焦虑和不安。而接下来的“万里旌旗真属命”则进一步揭示了战争与生死的紧密联系,突显出士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的“耕钓”意象,展现了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

在“偶然谢客元非病”一句中,诗人以幽默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社交的态度,拒绝客人的来访不仅是为了避免繁琐的应酬,更是一种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最后一句“尚有惜花情味在”,则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自然的美融为一体,显示出他对生活细腻的观察与感受,尽管身处乱世,心中依然保留着对美好的向往。

整首诗在形式上工整,内容上深刻,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无奈、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美的珍视,形成了一种悲壮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去春烽火照江边:春天已经远去,烽火依旧照耀着江边,描绘了战乱的背景。
  2. 曾草军书夕废眠:夜晚曾因书写军事文书而未能安睡,反映出诗人的责任感和对战争的忧虑。
  3. 万里旌旗真属命:旌旗远扬,似乎与生死紧密相连,显示出战争的残酷。
  4. 一丘耕钓且随缘:在这一片土地上,耕作和钓鱼只是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
  5. 偶然谢客元非病:偶尔拒绝客人来访,并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内心的宁静。
  6. 间亦寻僧不为禅:偶尔去寻访僧人,然而并不是为了修行禅道,表明一种向往平静的生活。
  7. 尚有惜花情味在:尽管时局动荡,诗人依然对花有着深厚的情感。
  8. 铜瓶终日玩芳妍:整天把玩铜瓶中的花,表现出对生活美好事物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烽火和旌旗比喻战争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与节奏感。
  • 拟人:对花的情感表达,使自然与人心相连接。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战争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动荡年代的无奈与反思,体现出一种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最终回归到对自然美的珍惜与热爱,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烽火:象征战争与动荡。
  • 旌旗:代表着国家、命运的沉浮。
  • 耕钓:象征宁静生活的向往。
  • 铜瓶与花:象征生活中的美好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烽火”的象征意义是: A. 宁静生活
    B. 战争与动荡
    C. 友谊与和睦
    D. 自然美景

  2. “偶然谢客元非病”中,诗人拒绝客人的原因是: A. 生病
    B. 向往宁静
    C. 忙于工作
    D. 不喜欢社交

  3. 诗人在“铜瓶终日玩芳妍”中表现出对什么的珍惜? A. 战争
    B. 花的美丽
    C. 社交活动
    D. 个人命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春夜喜雨》: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描绘了战乱中的感慨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出诗人在动荡中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 《春夜喜雨》:表现了自然的美与生命的希望,通过春雨的滋润,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