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诗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0 11:23: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久膏既竭,启明旦未央。
环情倦始复,空闺起晨装。
幸承天光转,曲影入幽堂。
徘徊集通隙,宛转烛回梁。
帷风自卷舒,帘露视成行。
岁役急穷晏,生虑备温凉。
丝纨夙染濯,绵绵夜裁张。
冬雪旦夕至,公子乏衣裳。
华心爱零落,非直惜容光。
愿君剪众念,且共覆前觞。
白话文翻译:
夜已很久,油灯的油已尽,而天亮的时刻却还未到。
思念的情绪渐渐消退,空荡的闺房里开始整理晨装。
幸好有天光照射,曲折的影子投射进幽静的厅堂。
我徘徊在窗隙处,蜡烛的光芒在梁上摇曳。
帷幕的风自卷自舒,窗帘上的露珠如行列般排列。
岁月匆匆,劳作让我疲惫,我心中惦念着温暖与凉爽。
丝缎早已染上颜色,今夜又裁剪出新衣。
冬天的雪随时可能降临,而公子却衣衫单薄。
我心中的爱已渐渐凋零,并非只是惋惜容颜。
希望你能放下众多的思虑,来一起举杯共饮。
注释:
- 膏:油,指灯油。
- 启明:天亮的时刻。
- 环情:思念的情感。
- 倦:疲倦。
- 幽堂:幽静的厅堂。
- 通隙:窗隙。
- 宛转:婉转,形容蜡烛的光芒摇曳。
- 岁役:岁月的劳作。
- 温凉:温暖与凉爽。
- 丝纨:丝制的衣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鲍照(约410年-466年),字明远,号渔父,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思想内涵。鲍照的作品多反映个人内心的孤独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诗中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秋夜诗二首 其一》是一首富有情感和意象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在寂静秋夜中的思考与感受。诗开头以“夜久膏既竭”引入,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随着夜色的加深,思念的情绪逐渐显露,诗人对“环情”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爱与思念的感触。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通过描绘“曲影入幽堂”的景象,表达了一种微妙的情感变化,蜡烛的光影摇曳,似乎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波动。接着,诗人提到“岁役急穷晏”,反映出人生的苦痛和对温暖的渴求,显示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最后,诗人以“愿君剪众念,且共覆前觞”结束,表达了对友人深情的期盼,希望能够与友人分享这份孤独与思念。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思考,展现了秋夜的静谧与内心的孤寂,体现了鲍照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夜久膏既竭”描绘了夜晚漫长,油灯的油已耗尽,暗示时间的流逝。
- “启明旦未央”表示天亮的时刻尚未到来,增加了孤寂感。
- “环情倦始复”表达了思念的情绪逐渐减少。
- “空闺起晨装”描绘了寂寞的闺房,开始整理晨装,象征着生活的继续。
- “幸承天光转”展示了天光的照射,带来一丝希望。
- “曲影入幽堂”形象地描绘了蜡烛的光影在静谧的厅堂中游走。
- “徘徊集通隙”表现了诗人的徘徊与思考。
- 其他句子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感受,构建了整体的情感基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宛转烛回梁”,形象生动地传达了蜡烛光影的摇曳。
- 拟人:帷风自卷舒,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全诗结构严谨,句式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宁静与孤独,表达了对生活、爱情的思考,以及对友人的渴望,体现了鲍照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与情感的细腻描摹。
意象分析:
- 夜:象征孤独与寂静。
- 天光:象征希望与未来。
- 蜡烛: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丝纨:象征美好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夜久膏既竭”中的“膏”指什么?
A. 眼泪
B. 油
C. 水
D. 酒 -
“愿君剪众念,且共覆前觞”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友情
B. 孤独
C. 对生活的热爱
D. 对时间的感慨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鲍照与李白的《夜泊牛津》均描写了夜晚的情景,但鲍照更偏重于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而李白则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人生哲理的感悟。
参考资料:
- 《鲍照诗集》
- 《南北朝诗歌研究》
- 《古人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