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除诗》
时间: 2025-01-10 11:11: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建旗出敦煌,西讨属国羌。
除去徒与骑,战车罗万箱。
满山又填谷,投鞍合营墙。
平原亘千里,旗鼓转相望。
定舍后未休,候骑敕前装。
执戈无暂顿,弯弧不解张。
破灭西零国,生虏郅支王。
危乱悉平荡,万里置关梁。
成军入玉门,士女献壶浆。
收功在一时,历世荷馀光。
开壤袭朱绂,左右佩金章。
闭帷草太玄,兹事殆愚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军队从敦煌出发,向西讨伐羌族,消灭敌军,取得胜利的过程。诗中提到,战车如同万箱一样排列,山谷之间满是战马,平原上可以看到彼此的旗帜。虽然军队在征战后仍未休息,但士兵们奋发向前,未曾停歇。最终,西零国被打败,敌国的王也被俘,混乱的局势被平定,长途跋涉之后,军队经过玉门关,士女们献上饮水和食物以示欢迎。胜利的光辉将会被后世铭记,战士们的勋章象征着荣耀与成就。最后一句则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认为这些事情其实是愚昧和疯狂的。
注释
- 建旗:指立旗帜,象征军队出征的开始。
- 敦煌:古代的一个重要军事和商贸重镇,位于今甘肃省。
- 属国:指附属国家或部落。
- 徒与骑:徒,即步兵;骑,即骑兵。
- 万箱:形容战车众多。
- 平荡:平息骚乱,恢复安宁。
- 关梁:指军事防线和关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鲍照(约 414年-466年),字明远,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他在诗歌创作上具有鲜明的个性,擅长描绘壮丽的场面和豪迈的气概。
创作背景
《建除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国家动荡不安,战争频繁,诗人以此诗来表现军队的壮阔与士兵的勇敢。诗中既有对战争胜利的赞美,也隐含了对战争本身的反思。
诗歌鉴赏
《建除诗》是一首描写战争的壮丽诗篇,展现了南北朝时期军队出征的情景与士兵们的英勇。诗的开头就通过“建旗出敦煌”展现了出征的气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军队整装待发的紧迫与热血。随后,通过“满山又填谷,投鞍合营墙”,诗人描绘了战斗中壮观的场面,山谷之间,战车密布,战马奔腾,声势浩大。
在整首诗中,鲍照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平原亘千里,旗鼓转相望”,描绘了军队的广阔与壮观,表现出士兵们的斗志昂扬。诗中提到的“执戈无暂顿,弯弧不解张”,表现出士兵们在战斗中毫不松懈、勇往直前的气势。
然而,诗的最后几句则转向对战争的反思,尽管士兵们获得了胜利,获得了荣耀,但“闭帷草太玄,兹事殆愚狂”却让人深思,战争带来的伤痛与损失是不可忽视的。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豪迈激昂的,既表现了战斗的荣耀,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具有深刻的历史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建旗出敦煌:立起军旗,从敦煌出发。
- 西讨属国羌:向西讨伐附属国家羌族。
- 除去徒与骑:消灭敌方的步兵和骑兵。
- 战车罗万箱:战车如同万箱排列。
- 满山又填谷:山上、谷中都是战马。
- 投鞍合营墙:投下鞍具,形成营墙。
- 平原亘千里:平原延绵千里。
- 旗鼓转相望:旗帜和战鼓彼此相望。
- 定舍后未休:征战后仍未休息。
- 候骑敕前装:等待骑兵在前方整装。
- 执戈无暂顿:持戈未曾停顿。
- 弯弧不解张:弯弓不曾放松。
- 破灭西零国:击败了西零国。
- 生虏郅支王:俘获了郅支王。
- 危乱悉平荡:所有的危乱都被平息。
- 万里置关梁:建立起万里长关。
- 成军入玉门:军队进入玉门关。
- 士女献壶浆:士女们献上饮水和食物。
- 收功在一时:胜利的功劳在瞬间。
- 历世荷馀光:后世铭记这份荣耀。
- 开壤袭朱绂:开疆拓土,授予红绶。
- 左右佩金章:左右佩戴金章。
- 闭帷草太玄:闭上帷幕,草谈玄理。
- 兹事殆愚狂:这事情实在愚昧狂妄。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满山又填谷,投鞍合营墙”,形式整齐。
- 夸张:如“战车罗万箱”,形象地表现出军队的庞大。
- 排比:描述战斗场面时,使用了多重意象,增强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战争的赞美与思考,展现了士兵的勇敢与荣耀,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表达了对战争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建旗:象征出征的开始。
- 战车:代表军队的力量与规模。
- 平原:象征广阔的战场。
- 玉门:作为历史上的重要关口,象征着胜利的归来。
- 金章:象征荣耀与成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建除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鲍照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建旗出敦煌”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出征的开始
B. 战斗的结束
C. 和平的到来
D. 人民的生活 -
“闭帷草太玄”这句的意思是? A. 结束战争
B. 战争的反思
C. 战士的疲惫
D. 胜利的欢庆
答案:1.B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展现了思乡与反思的情感。
- 《白马篇》王翰:描绘了战马与战争的壮丽景象。
诗词对比
- 《登高》王勃与《建除诗》鲍照,都表达了对历史与时间的思考,但《建除诗》更侧重于战争与英雄,而《登高》则多了一份感伤。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人鲍照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
- 《中国古代战争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