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
北园有细草,当昼正含霜。
乖荣顿如此,何用独芬芳。
抽琴为尔歌,弦断不成章。
白话文翻译:
在正午时分,阳光普照,整个世界都明亮而清晰。
北园中细小的草在白昼时分依然沾着霜。
既然荣华的景象如此短暂,何必独自享有芬芳的气息呢?
我为你抽出琴弦来歌唱,但琴弦已断,无法成章。
注释:
- 白日:指正午,太阳正高。
- 共明光:指阳光普照,大家都能看到光明。
- 细草:小而细的草。
- 含霜:白天依然留有霜,形容草的娇嫩。
- 乖荣:乖巧的荣华,指短暂的繁华。
- 独芬芳:单独享受芳香,暗指自我陶醉。
- 抽琴:抽出琴弦来。
- 弦断不成章:琴弦断了,无法奏出乐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鲍照(约 500—540年),字明远,号鲍生,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属于齐国的人。他以才情和诗歌见长,作品多为抒情和咏物,风格清新而生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常常反思人生的短暂与荣华的虚幻。通过表现细草和琴弦的意象,表达对生命脆弱和失落的感慨。
诗歌鉴赏:
鲍照的《学刘公干体诗五首 其五》通过清新的意象与沉重的情感对比,展现出对生命与荣华的思考。诗的开头,正午的阳光普照,象征着光明与希望,然而在这光明之下,北园的细草却在日中仍然沾着霜,给人以脆弱之感。这一对比使人意识到即使在最美好的时刻,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依然存在。
“乖荣顿如此,何用独芬芳”一句,表达了对个人荣华的反思,荣华似乎是自我陶醉的结果,而这种陶醉在短暂的生命面前显得毫无意义。最后两句“抽琴为尔歌,弦断不成章”,更是将主题推向高峰,表达了诗人对无法表达的遗憾与无奈。整首诗在清新与沉重之间游走,展现了鲍照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日正中时:描绘正午的光景,营造出明亮的氛围。
- 天下共明光:强调阳光普照,象征着希望。
- 北园有细草:引入细草意象,表现出生命的脆弱。
- 当昼正含霜:白天仍有霜,象征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 乖荣顿如此:点明荣华的瞬息万变,令人感慨。
- 何用独芬芳:反思个人的孤独与陶醉。
- 抽琴为尔歌:表达为他人歌唱的愿望。
- 弦断不成章:表现无法表达的遗憾,强调生命的脆弱。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细草”与“琴弦”象征脆弱的生命。
- 对仗:如“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增强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深化主题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生命与荣华的思考,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意象分析:
- 白日:象征光明与希望。
- 细草:象征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 霜:象征生命中的冷酷与无情。
- 琴:象征艺术与表达,表现出无法实现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白日正中时”意指什么? A. 清晨
B. 正午
C. 傍晚
D. 午夜 -
“乖荣顿如此”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荣华富贵
B. 友情
C. 自然
D. 时间流逝 -
“抽琴为尔歌”中“尔”指代谁? A. 自己
B. 朋友
C. 爱人
D. 诗人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鲍照与李白的作品同样反映了对短暂生命的思考,但李白更偏向于豪放与洒脱,而鲍照则细腻而深沉,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
- 《鲍照与南北朝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