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双燕诗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0 02:30:26

可怜云中燕,旦去暮来归。

自知羽翅弱,不与鹄争飞。

寄声谢飞鹄,往事子毛衣。

琐心诚贫薄,叵吝节荣衰。

阴山饶苦雾,危节多劲威。

岂但避霜雪,当儆野人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可怜云中燕,旦去暮来归。
自知羽翅弱,不与鹄争飞。
寄声谢飞鹄,往事子毛衣。
琐心诚贫薄,叵吝节荣衰。
阴山饶苦雾,危节多劲威。
岂但避霜雪,当儆野人机。

白话文翻译

可怜那在云中飞翔的燕子,早晨出发傍晚归来。
它自知羽毛和翅膀的脆弱,不与鸿雁争高飞。
寄声向飞翔的鸿雁致以谢意,回忆起往昔的那些日子。
心中琐碎的想法实在贫乏,难以珍惜荣华与衰败。
阴山上雾气弥漫,危险的环境却显得威猛。
这不仅仅是为了躲避霜雪,更是要警惕野人的猎杀。

注释

  • 可怜:可怜、可惜。
  • 云中燕:在云中的燕子,象征轻盈和自由。
  • 羽翅:羽毛和翅膀,象征飞翔的能力。
  • :指鸿雁,象征高飞和力量。
  • 寄声:传递声音,这里指向鸿雁致意。
  • 琐心:琐碎的心思,形容内心的贫乏。
  • 节荣衰:指节操、荣华和衰落。
  • 阴山:指阴山,可能象征险恶的环境。
  • 岂但:难道仅仅是,表示否定和强调。
  • :警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鲍照,字明远,号孟阳,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擅长五言绝句和骈文。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悟为主题。鲍照的作品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咏双燕诗二首》是鲍照在感受燕子灵动与自由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无常和自身局限的思考。这首诗描绘了燕子在自然中的生活状态,借以反映诗人对生存环境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燕子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和生活的深刻思考。燕子的“旦去暮来归”,表现了其生活的规律与坚持,成为一种执着与坚韧的象征。然而,燕子自知羽翅的脆弱,不与鸿雁争飞,展现出一种自知之明和对自己能力的真实认知。鲍照通过燕子的形象,传达出一种谦卑和知足的态度。

“寄声谢飞鹄”,则表明了燕子对于鸿雁的敬仰,既是对高飞的向往,也是对自身局限的接受。诗中的“琐心诚贫薄”,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表达出对荣华富贵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

最后两句“岂但避霜雪,当儆野人机”,不仅是对燕子生存环境的描写,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的警醒,隐含着对外界威胁的警惕和对生存智慧的思考。整首诗在对燕子的描绘中,折射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可怜云中燕,旦去暮来归:燕子在云中飞翔,早出晚归,生活的规律。
  • 自知羽翅弱,不与鹄争飞:燕子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不与鸿雁争高飞,表现出一种自知之明。
  • 寄声谢飞鹄,往事子毛衣:燕子向鸿雁致谢,回忆往昔,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 琐心诚贫薄,叵吝节荣衰:内心琐碎而贫乏,难以珍惜荣华与衰落,反映出诗人心态的挣扎。
  • 阴山饶苦雾,危节多劲威:阴山雾气重重,环境险恶,暗示生存的困难和威胁。
  • 岂但避霜雪,当儆野人机:不仅仅是为了躲避霜雪,更是要警惕外界的威胁。

修辞手法

  • 比喻:燕子与鸿雁的对比,象征了不同的人生选择与追求。
  • 拟人:燕子被赋予了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比,使得意境更加深远。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燕子的形象,探讨了生存的艰辛与自我认知,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展现了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子:象征自由与轻盈,代表着追求与坚持。
  • 鸿雁:象征力量与高飞,代表着理想与追求。
  • 阴山:象征险恶的环境,反映生存的困境。
  • 霜雪:象征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云中燕”的意象主要象征什么? A. 自由
    B. 力量
    C. 知识

  2. 诗人对燕子的态度是? A. 鄙视
    B. 可怜
    C. 冷漠

  3. “岂但避霜雪”的意思是? A. 仅仅躲避
    B. 避免一切
    C. 警惕外界威胁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环境的感悟。
  • 《登高》王之涣: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咏双燕诗二首》与《春望》:两者均通过自然景物反映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前者侧重于自知与谦卑,后者表达对变迁与苦难的反思。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鲍照与南北朝文学》
  • 《诗经与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