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三载役京口》
时间: 2025-01-01 15:28: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三载役京口
作者: 刘学箕 〔宋代〕
三载役京口,十度过松江。
垂虹亭下烟水,长是映蓬窗。
钓得锦鳞成脍,快把双螯浩饮,豪气未能降。
醉舞影零乱,心逐浪舂撞。
景苍茫,歌欸乃,石空硿。
蒹葭深处,适意鱼鸟自双双。
便拟轻舟短棹,明月清风长共,与世绝纷龙。
嘉遁有真隐,不羡鹿门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在京口三年工作的感受,十次经过松江,坐在垂虹亭下欣赏水面烟雾的美景,长久地映入窗户。钓到的锦鳞被做成鱼脍,饮酒时豪情未减。醉后舞动的身影显得零乱,心也随波逐流。景色苍茫,歌声悠扬,石头空旷而响。芦苇深处,悠然自得的鱼鸟成双成对。于是我便想划一只轻舟,短棹划向明月清风,远离世间的纷扰。隐居的生活不羡慕鹿门的庞居,享受隐逸的真谛。
注释:
- 京口:指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古代名胜地。
- 松江:松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流经南京、镇江等地。
- 垂虹亭:亭子名,形象地描绘出亭子与水面相连的美景。
- 锦鳞:指美丽的鱼。
- 脍:鱼肉切成薄片,通常指生鱼片。
- 浩饮:豪爽地饮酒。
- 醉舞影零乱:醉酒后舞动的身影显得有些混乱。
- 嘉遁:指隐居的生活,来源于古代隐士的生活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学箕,宋代词人,以豪放、清新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怀与山水风光。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作者在京口工作期间,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生活状态与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水调歌头”为题,展现了作者在繁忙职务之余对自然的向往与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开篇提到“三载役京口”,说明作者长时间在京口任职,经历了多次松江的旅途,生动地描绘出水乡的迷人景致。接下来的描写中,水面与亭子的结合,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优美的景象,仿佛让人置身于一幅山水画卷中。
“钓得锦鳞成脍”,体现了作者在平淡生活中寻找乐趣的态度,饮酒时的豪情更是显示了他不屈服于世俗的精神。醉舞时“影零乱”的描写,透露出一丝愉悦的狂放,似乎在呼应他内心的自由与向往。结尾处提到“与世绝纷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追求一种独立于世俗的宁静。
整首词情景交融,抒情与写景相结合,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载役京口:表明作者在京口工作的时间,感受到生活的压力。
- 十度过松江:强调路途的多次往返,体现作者对这片水域的熟悉。
- 垂虹亭下烟水:刻画亭子下的烟雾缭绕的水面,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长是映蓬窗:景色的映照,增加了一种生活中的美好情趣。
- 钓得锦鳞成脍:表达生活中的小确幸,钓鱼的乐趣。
- 快把双螯浩饮:饮酒的豪情,显示出作者的豪放性格。
- 醉舞影零乱:醉酒后的身影显得随意,自由而欢快。
- 心逐浪舂撞:心随波涛起伏,表现出一种放飞自我的状态。
- 景苍茫,歌欸乃,石空硿:描绘苍茫的自然景象与悠扬的歌声,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
- 蒹葭深处,适意鱼鸟自双双:生动描绘自然生机,体现了对自然和谐的向往。
- 便拟轻舟短棹:表达了想要划船出游的愿望,追求自由。
- 与世绝纷龙:强调与世俗生活的隔绝,向往宁静的生活。
- 嘉遁有真隐:提到隐逸的理想生活,表明内心的归属感。
- 不羡鹿门庞:不羡慕隐士的生活,体现出独立的个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钓得锦鳞”,将鱼比作美好事物。
- 拟人:如“心逐浪舂撞”,将心情与自然现象结合。
- 对仗:如“明月清风”,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作者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追求,体现了士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流动与自由,表达了对生活的追求。
- 亭:代表着暂时的休憩与自然的融合,体现宁静的美好。
- 鱼:象征着生活的乐趣与自然的生命力。
- 酒:表达了豪放与放纵,传达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 舟:象征着自由与逃避,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京口”是指哪里?
- A. 今南京
- B. 今镇江
- C. 今上海
答案:B
-
“醉舞影零乱”中“影”指的是什么?
- A. 人的影子
- B. 景色
- C. 水波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锦鳞”指的是?
- A. 金鱼
- B. 美丽的鱼
- C. 鳗鱼
答案:B
-
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态度是?
- A. 向往
- B. 排斥
- C. 无所谓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渔舟唱晚》(张志和):描写江边渔民生活的诗,主题相似。
- 《月下独酌》(李白):表达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庐山谣》(李白)和《水调歌头》都描写了自然景色,但李白的作品更加豪放,强调个人的自由与豪情,而刘学箕的作品则更加细腻,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刘学箕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