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与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

时间: 2025-01-14 03:02:02

邀侣以官解,泛然成独游。

川光初媚日,山色正矜秋。

野竹疏还密,岩泉咽复流。

杜村连潏水,晚步见垂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晚与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
作者:杜牧 〔唐代〕

邀侣以官解,泛然成独游。
川光初媚日,山色正矜秋。
野竹疏还密,岩泉咽复流。
杜村连潏水,晚步见垂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天傍晚,原本约好与朋友沈十七一起游樊川,但朋友未能如约而至,诗人独自感受自然的景色。诗人通过描绘川流映照着夕阳的美丽,山色正值秋季的庄重,竹林的稀疏与密集,和岩石泉水的潺潺流淌,传达了他独处的宁静与思绪。最后,诗人提到杜村的潺潺水流,自己在晚间漫步时看到垂钩的渔人,增添了一丝生活气息。

注释

  • 邀侣:邀请朋友。
  • 官解:指以官职解脱,表示诗人因公事未能同行。
  • 泛然:轻松自在的样子。
  • 川光:河流的光辉。
  • 媚日:被阳光照耀而显得美丽。
  • 矜秋:秋天的色彩显得庄重。
  • 疏还密:竹子稀疏又密集,形态变化。
  • 咽复流:泉水的流动声如同轻声细语。
  • 垂钩:钓鱼的动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晚唐著名诗人、政治家,以诗才而闻名。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尤其擅长五言绝句,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秋天的傍晚,正值自然景色最为迷人之际。诗人本与友人约定游玩樊川,但因故未能成行,独自游览的情景引发了他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思考。

诗歌鉴赏

《秋晚与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是一首描绘秋晚自然美景的诗作,展现了杜牧对孤独与自我反思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通过“邀侣以官解,泛然成独游”交代了未能如约而至的友人,诗人内心的失落感油然而生。接下来的描绘则是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词句中的“川光初媚日”与“山色正矜秋”,不仅描绘了夕阳与秋色的美丽,更传达出一种安静而深远的哲理。在自然的景色中,诗人感受到了一种孤独的美,尽管身处人迹罕至之地,他却能与自然融为一体,享受这份宁静。

从诗的最后一句“晚步见垂钩”可以看出,诗人虽独游,却并不感到孤单,反而被周围的自然与人文气息所包围。这种宁静的美感不仅让人感到舒适,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诗在情感上通过细致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使得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邀侣以官解:诗人原本邀约朋友,因公事未能相伴。
  2. 泛然成独游:虽未能与友同行,诗人却轻松自在地享受独自游玩。
  3. 川光初媚日:河水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迷人。
  4. 山色正矜秋:秋天的山色显得庄重而美丽。
  5. 野竹疏还密:竹林在秋风中,形态变化,或稀疏或密集。
  6. 岩泉咽复流:岩石上的泉水,流淌声如同柔和的低语。
  7. 杜村连潏水:杜村的水流与潺潺声,渗透着乡村气息。
  8. 晚步见垂钩:傍晚漫步时,看到钓鱼者垂钓的景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川光初媚日”中的“媚”字,将光影与美丽联系,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岩泉的“咽复流”给泉水赋予了人性化的特点,使情感更为细腻。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杜牧在孤独中与自然对话的情感,表现了对友人未至的惋惜,同时也显示了独自游玩的自在与惬意。诗人通过描绘秋晚的美景,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川光: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 山色:代表着秋的庄重与深远。
  • 野竹:象征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韧性。
  • 岩泉:代表着清澈与宁静的情感。
  • 垂钩:象征着人际关系与生活的惬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原本约定与谁一起游樊川?

    • A. 沈十七
    • B. 李白
    • C. 杜甫
  2. 诗中描绘的秋天的山色给人什么感觉?

    • A. 美丽
    • B. 庄重
    • C. 凄凉
  3. “川光初媚日”中的“媚”字可以理解为:

    • A. 讨厌
    • B. 美丽
    • C. 疲倦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早发白帝城》:同样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与诗人内心的感慨,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王维《山居秋暝》:也描绘了秋天的山水之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杜牧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