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池侍宴应制》
时间: 2025-01-14 20:09: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兴庆池侍宴应制
作者: 韦元旦 〔唐代〕
沧池漭沆帝城边,
殊胜昆明凿汉年。
夹岸旌旗疏辇道,
中流箫鼓振楼船。
云峰四起迎宸幄,
水树千重入御筵。
宴乐已深鱼藻咏,
承恩更欲奏甘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兴庆池边的盛大宴会场景。诗人在池边看到宽广的水面,映衬着帝城的宏伟,感受到昆明池的美丽是自汉代以来开凿而成的。两岸的旌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豪华的车辇沿着道路缓缓而过;水中,楼船摇曳,箫声和鼓声交织,热闹而欢快。四周的云峰高耸,仿佛在欢迎着皇上的到来,水边的树木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御筵。欢快的乐曲已经奏响,诗人感到宴乐的气氛越来越浓厚,心中愈发想要表达对皇恩的感激,想要奏出《甘泉曲》。
注释
- 沧池:指的是兴庆池,形容水波浩渺的样子。
- 漭沆:形容水面广阔、波光粼粼的样子。
- 殊胜:美妙、独特的意思。
- 昆明:指昆明池,古代著名的池塘。
- 疏辇道:车辇行驶的道路,形容车辆稀疏。
- 箫鼓:指乐器,箫和鼓声。
- 宸幄:指天子的帐篷。
- 御筵:指皇帝的宴席。
- 鱼藻:水中的鱼和水草,代表了宴席上的美食。
- 甘泉:象征美好的音乐或恩惠。
典故解析
- 昆明:昆明池是汉代开凿的人工湖,象征着汉代的繁荣与盛大。
- 甘泉:《甘泉曲》是古代的一种乐曲,代表对皇恩的感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元旦(约公元740年-约公元799年),字子真,唐代诗人,因其擅长写作应制诗而闻名。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常常描绘盛大的宴会和美丽的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元旦在兴庆池参加宴会时创作的,应制诗的目的在于表达对皇帝的敬意和感激,体现了当时盛大的节庆氛围和繁荣的社会生活。
诗歌鉴赏
《兴庆池侍宴应制》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浓厚的气氛表现了唐代盛宴的热烈和皇权的威严。诗中通过对兴庆池美丽景色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诗的开头用“沧池漭沆”描绘了水面的广阔,接着通过“殊胜昆明”引出昆明池的美妙,展示了盛宴的场所。接下来的两句则生动描绘了宴会中的热闹场景:两岸的旌旗和稀疏的车辇道,水中楼船的箫鼓声,营造出一个欢快的节日氛围。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云峰四起”和“水树千重”描绘出迎接皇帝的宏伟场景,令人感受到一种庄严的氛围。最后一句“承恩更欲奏甘泉”表达了诗人对皇恩的感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音乐的热爱,整首诗情景交融,构建了一个生动的宴会图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沧池漭沆帝城边:描写兴庆池的水波浩渺,营造出一种辽阔的感觉,衬托出帝城的宏伟。
- 殊胜昆明凿汉年:提到昆明池的美丽,强调其历史渊源,表现出对历史的敬仰。
- 夹岸旌旗疏辇道:描绘两岸的旌旗和稀疏的车辇,表现出宴会的隆重程度。
- 中流箫鼓振楼船:水中楼船的乐声,增添了宴会的热烈氛围。
- 云峰四起迎宸幄:描绘出迎接皇帝的壮丽场景。
- 水树千重入御筵:水边的树木层层叠叠,构成美丽的环境,衬托出宴席的华丽。
- 宴乐已深鱼藻咏:宴乐氛围愈加浓厚,鱼藻象征宴席上的美食。
- 承恩更欲奏甘泉:表达对皇恩的感激,渴望奏出美好的乐曲。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沧池漭沆”形容水面,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水树千重”,强调了景色的美丽与丰富。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盛大的宴会,表达了对皇帝的敬意与感激,同时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美好。诗人借助自然景色与宴会场景的结合,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沧池:象征广阔的自然景观。
- 旌旗:代表权力和威严。
- 楼船:象征富丽堂皇的宴会场所。
- 云峰:代表高远的志向与崇高的地位。
- 水树:象征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昆明”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座池塘
C. 一位皇帝 -
“云峰四起迎宸幄”中“宸幄”指的是什么?
A. 皇帝的帐篷
B. 一种乐器
C. 一种植物 -
诗人对宴乐的感受是怎样的?
A. 无聊
B. 感激
C. 悲伤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王之涣
- 《月夜忆舍弟》 by杜甫
诗词对比
《月夜忆舍弟》 vs 《兴庆池侍宴应制》
虽然两首诗的主题不同,但都展现了唐代的繁荣与人文氛围。《月夜忆舍弟》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兴庆池侍宴应制》则是对盛大场面的描绘,二者在情感基调与表现手法上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