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芙蓉自九天来,太史南游山未开。仙境曾经谪仙眼,佳名杰句两崔嵬。
白话文翻译:
九朵芙蓉花从九天之上飘落,太史公南游时山还未被开发。这仙境曾被贬谪的仙人所见,美名与佳句都高耸入云。
注释:
- 九芙蓉:指九华山,因其山峰秀丽如芙蓉而得名。
- 九天:古代传说中天的最高层。
- 太史:指司马迁,古代著名史学家,曾南游考察。
- 谪仙: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这里指李白,因其诗才非凡,常被比作仙人。
- 崔嵬:高大雄伟的样子。
典故解析:
- 太史南游:指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南游经历,他在游历中考察各地风土人情,为撰写史书做准备。
- 谪仙眼:李白因其诗才被后人誉为“诗仙”,这里用“谪仙眼”形容李白曾亲眼见过九华山的仙境之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十朋,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致,表达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此诗通过对九华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仙境传说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游历九华山后所作,表达了对九华山美景的赞美和对仙境传说的想象。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九华山为题材,通过描绘山的高远和仙境的传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对仙境的向往。诗中“九芙蓉自九天来”一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九华山的高耸入云,形象生动。“仙境曾经谪仙眼”则引入了李白的传说,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和文学底蕴。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无限赞美和对仙境的无限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九芙蓉自九天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九华山的高耸,如芙蓉花从天而降,形象生动。
- “太史南游山未开”:提及司马迁南游时九华山还未被开发,暗示了山的历史悠久和原始风貌。
- “仙境曾经谪仙眼”:引入李白的传说,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和文学底蕴。
- “佳名杰句两崔嵬”:总结了九华山的美名和诗人的佳句,都如山峰般高大雄伟。
修辞手法:
- 夸张:如“九芙蓉自九天来”,夸张地描绘了山的高耸。
- 引用典故:如“仙境曾经谪仙眼”,引用了李白的传说,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九华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仙境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文学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九芙蓉:象征九华山的高耸和美丽。
- 九天:象征天的最高层,增添了山的神秘感。
- 谪仙眼:象征李白的诗才和仙境的传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九芙蓉”指的是什么? A. 九朵芙蓉花 B. 九华山 C. 九天 答案:B
-
“太史南游山未开”中的“太史”指的是谁? A. 李白 B. 司马迁 C. 王十朋 答案:B
-
“仙境曾经谪仙眼”中的“谪仙”指的是谁? A. 李白 B. 司马迁 C. 王十朋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同样描绘了山水的壮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诗词对比:
- 王十朋的《九华山》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两首诗都描绘了山水的壮丽,但王十朋的诗更多地融入了仙境的传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收录了王十朋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李白诗选》:收录了李白的诗作,可以对比阅读,感受两位诗人的不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