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华山 其八 曾见齐山小九华,梦游缥缈羽人家。 灵山面目忽相见,舟系梅根秋日斜。
白话文翻译:
我曾经在齐山见过小九华,梦中游历了缥缈的仙人家。 灵山的真面目突然相见,小舟系在梅根旁,秋日的斜阳下。
注释:
- 齐山:地名,位于今安徽省。
- 小九华:指齐山,因其山势与九华山相似而得名。
- 缥缈:形容隐约、不真实的样子。
- 羽人家:指仙人居住的地方。
- 灵山:指九华山,因其山势雄伟,被认为是灵气所聚之地。
- 梅根:地名,位于九华山附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此诗描绘了作者对九华山的向往和亲临其境的感受。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十朋游历九华山时的作品,表达了他对九华山的向往和亲临其境的喜悦。诗中通过对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九华山的神秘与美丽。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九华山的神秘与美丽。首句“曾见齐山小九华”,通过对比齐山与九华山,暗示了九华山的雄伟与不凡。次句“梦游缥缈羽人家”,以梦境的形式,描绘了仙人居住的缥缈之地,增添了神秘色彩。后两句“灵山面目忽相见,舟系梅根秋日斜”,则将梦境拉回现实,通过亲眼所见的九华山,以及舟系梅根的秋日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与宁静。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梦境与现实的巧妙结合,展现了九华山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曾见齐山小九华”:通过对比齐山与九华山,暗示了九华山的雄伟与不凡。
- “梦游缥缈羽人家”:以梦境的形式,描绘了仙人居住的缥缈之地,增添了神秘色彩。
- “灵山面目忽相见”:将梦境拉回现实,通过亲眼所见的九华山,表达了作者的喜悦。
- “舟系梅根秋日斜”:通过舟系梅根的秋日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宁静与满足。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齐山与九华山的对比,突出了九华山的雄伟。
- 梦境与现实的结合: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梦境与现实的巧妙结合,展现了九华山的神秘与美丽,表达了作者对九华山的向往和亲临其境的喜悦。
意象分析:
- 齐山小九华:通过对比,突出了九华山的雄伟。
- 缥缈羽人家:描绘了仙人居住的缥缈之地,增添了神秘色彩。
- 灵山面目:通过亲眼所见的九华山,表达了作者的喜悦。
- 舟系梅根秋日斜:通过舟系梅根的秋日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宁静与满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齐山小九华”指的是什么? A. 齐山 B. 九华山 C. 齐山与九华山的对比
- 诗中的“梦游缥缈羽人家”描绘了什么? A. 现实中的九华山 B. 梦境中的仙人居住地 C. 齐山
- 诗中的“灵山面目忽相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失望 B. 喜悦 C. 悲伤
- 诗中的“舟系梅根秋日斜”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春天的景象 B. 秋天的景象 C. 冬天的景象
答案:1. C 2. B 3. B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十朋的其他山水诗,如《游黄山》等,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山水诗风格。
- 其他诗人对九华山的描写,如李白的《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等,可以进行对比阅读。
诗词对比:
- 王十朋的《九华山》与李白的《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对比,可以发现两位诗人对九华山的不同感受和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十朋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九华山志》:详细介绍了九华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有助于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