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听君王到寿春,
肯容麹允起咸秦。
茂弘周顗浑无晋,
何但琅琊不是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王导的批判,认为他不听从君王的命令,反而支持了外族的统治者,造成了国家的动荡。诗中提到的茂弘和周顗则是与王导同时代的人物,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都没有晋朝的辉煌。最后诗人感叹,琅琊(王导的故乡)的人并非亲近的朋友,关系并不如表面上看起来那般紧密。
注释:
字词注释:
- 君王:指统治者,这里特指当时的皇帝。
- 寿春:古地名,今安徽省寿县,历史上是重要的战略地点。
- 麹允:古代的政治家,支持外族的统治。
- 咸秦:指咸阳,秦朝的都城,象征外族统治。
- 茂弘:历史人物,研究晋朝史时常提到的名士。
- 周顗:与王导同代的士人,文学成就颇高。
典故解析:
- 王导: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以其才智和手腕闻名,但因其对外族的妥协而受到批评。此诗便以王导为切入点,反映了诗人对士人态度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以其清新隽永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常常涉及历史人物与事件,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士人心态复杂的时期,诗人通过对王导的反思,表达了对士人立场的质疑,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王导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独特理解和深刻反思。开头两句直接指出王导的不作为,反映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士人失职的批判。诗中提及的茂弘和周顗,象征着那个时代的优秀人才,却因环境的逼迫而未能大展拳脚,显示了历史的无奈与悲哀。最后一句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琅琊的故乡虽是王导的发源地,但并不能代表他与故乡的亲近,这种情感的疏离感使人感受到历史的深重。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意象鲜明,通过对比与反讽,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洞察。他以王导为切入点,揭示了士人面对国家命运时的责任与抉择,传达了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听君王到寿春:王导拒绝了君王的号召,表明对君王的冷漠态度。
- 肯容麹允起咸秦:他却愿意支持外族的统治者麹允,显示出其对国家未来的漠视。
- 茂弘周顗浑无晋:茂弘和周顗虽有才华,但在历史的洪流中却无力回天,体现出晋朝的衰落。
- 何但琅琊不是亲:琅琊本是王导的故乡,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如表面那么亲密,反映了士人之间的疏离感。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王导与茂弘、周顗的对比,体现出士人的责任与抉择。
- 反讽:王导的选择与理想的背离,凸显了历史的讽刺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王导及其同代人的描述,探讨了士人在历史潮流中的责任与抉择,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士人失职的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君王:权力与责任的象征。
- 寿春:历史变迁的见证。
- 琅琊:故乡与归属感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导在诗中被指责为什么?
- A. 忽视君王的命令
- B. 支持外族统治
- C. 以上皆是
- D. 不关心历史
- 诗中提到的茂弘和周顗象征什么?
- A. 士人的责任感
- B. 不为历史所用的才华
- C. 国家繁荣的希望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前出師表》:诸葛亮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 《登高》:李白对历史的感慨与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王导与李白的态度,王导选择了妥协,而李白则以豪放的姿态对抗历史的无奈。这种对比反映出不同士人对国家命运的不同选择和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鉴赏词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经与古诗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