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和州八公山昔年周师俘敌于此有碑屹其上》
时间: 2025-01-01 15:58: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姓业居一弹丸,
八公何在路漫漫。
中原北望已尘暗,
边地秋来又枣丹。
猎猎阴风征骨乱,
茫茫夜月鬼声寒。
老兵指点擒生处,
岘首残碑带泪看。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众多百姓的家园仅如弹丸之地,八公山却在何方,路途遥远漫长。仰望中原,已是烟尘弥漫,边疆的秋天又带来了丰收的枣子。阴风猎猎,令人感到战骨无存,茫茫夜色中,鬼声凄凉。老兵指着捕获敌人的地方,站在岘首的残碑前,满含泪水地看着它。
注释
字词注释
- 万姓:指众多百姓。
- 弹丸:比喻小地方,形容国家或地域狭小。
-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 尘暗:指中原地区战乱后,环境昏暗,尘土飞扬。
- 枣丹:秋天的枣子成熟,象征丰收。
- 猎猎:形容风声或旗帜飘动的样子。
- 鬼声寒:指夜晚听到的鬼叫声,渗透着寒意。
- 岘首:山岘的顶部。
典故解析
- 八公山:指八公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场之一,诗中提到的碑铭可能与历史上的战役有关。
- 残碑:暗指历史的遗迹,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和教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龙翰,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所知,作品多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与对历史的反思。他的诗风多为沉郁、悲凉,常用历史背景来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战乱之后,诗人通过对八公山的描写,表达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民生困苦的现实。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八公山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战乱的痛苦回忆。开头“万姓业居一弹丸”便点明了诗人对百姓生活困苦的关切,形象地传达出众多百姓在小小土地上安家立业的艰辛。接着,诗人通过“八公何在路漫漫”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追寻及其重要性的反思,显现出一种对过去辉煌的追忆与现实的无奈。
“中原北望已尘暗,边地秋来又枣丹”,表现出诗人对中原战火连绵的忧虑,以及边境在战争中依然能有丰收的复杂情感,展现了一个对比鲜明的图景。接下来的“猎猎阴风征骨乱,茫茫夜月鬼声寒”则增添了诗歌的阴郁气氛,利用阴风、鬼声等意象塑造出一种战后的恐惧与悲哀,令人感受到战火给人心灵带来的重创。
最后两句“老兵指点擒生处,岘首残碑带泪看”则将主题升华,展现了历史的残酷与对逝去生命的追思。老兵的指点不仅是对过去战斗的回忆,也是对当下与未来的反思,残碑则成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无数的悲伤与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姓业居一弹丸:众多百姓的居住地如同小小的弹丸,表明了战乱后百姓生存环境的恶劣。
- 八公何在路漫漫:对八公山的追问,暗含对历史战役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茫。
- 中原北望已尘暗:描绘了中原地区战争后的惨状,象征着希望的破灭。
- 边地秋来又枣丹:虽有丰收,但在战乱中显得格外讽刺。
- 猎猎阴风征骨乱:阴冷的风声如同亡灵的呼唤,渗透着战场的恐怖。
- 茫茫夜月鬼声寒:夜晚的孤寂与恐惧,体现了对逝去生命的悲痛。
- 老兵指点擒生处:老兵的回忆与指引,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 岘首残碑带泪看:残碑象征着历史的伤痛,泪水则是对逝去的哀悼。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猎猎阴风”和“茫茫夜月”,使诗句更加和谐。
- 比喻:用“弹丸”比喻小地方,生动形象。
- 意象:阴风、鬼声、残碑等意象,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历史的追忆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与对生命的珍视,揭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性的脆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八公山:象征历史的见证与战斗的地点。
- 残碑: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象征,寓意不可磨灭的过去。
- 阴风与鬼声:代表着战后的恐惧与悲伤,渗透着生离死别的伤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万姓业居一弹丸”意为: A. 百姓的家园很大
B. 百姓的家园很小
C. 百姓不再居住
D. 百姓的家园繁荣 -
“猎猎阴风征骨乱”的意思是: A. 风声轻柔
B. 风声刺耳且让人感到恐惧
C. 风声温暖
D. 风声动听 -
诗中提到的“岘首残碑”象征: A. 未来的希望
B. 历史的记忆与教训
C. 生活的美好
D. 战争的胜利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同样表现了对战乱后国家与人民苦难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宋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