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

时间: 2025-01-19 21:32:54

手札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君匡圣主方行道,

我事空王正坐禅。

支许徒思游白月,夔龙未放下青天。

应须且为苍生住,犹去悬车十四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
白居易 〔唐代〕
手札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君匡圣主方行道,我事空王正坐禅。
支许徒思游白月,夔龙未放下青天。
应须且为苍生住,犹去悬车十四年。

白话文翻译:

这是一首手札形式的八行诗,虽然我们不能见面,但仍然能保持联系。你辅佐圣主正在行道,而我却在空王面前静坐禅修。只许我在白月下思绪游荡,但夔龙(象征风雨雷电的神兽)尚未放下青天。我们应当为苍生着想,仍然要忍受悬车的辛苦,已经过去了十四年。

注释:

  • 手札:指书信或简短的书面交流。
  • 匡圣主:辅佐圣明的君主,这里指代牛相公的角色。
  • 空王:可能指佛教中的空性,或指代隐喻的某种境界。
  • 支许:只允许、仅仅。
  • 夔龙:传说中的怪兽,象征自然力量。
  • 苍生:指人民,百姓。
  • 悬车:比喻一种艰难的处境或生活。

典故解析:

“夔龙未放下青天”指代自然力量的控制,可能隐喻着社会动荡与个人的无奈境地。“悬车”暗指白居易在政治生涯中的艰难困苦,反映了他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闻名。白居易的作品常常关注民生疾苦,反映出他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白居易与牛相公的交往中,他们彼此欣赏,牛相公在朝中辅佐君主,白居易则因政治原因被贬,处于隐退状态。此时的白居易虽处于闲居状态,但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及百姓生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怀。诗的开头两句通过“手札八行”引入,既显示了写信的形式,又透露出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接着白居易将自己与牛相公的身份做了鲜明对比,牛相公在朝中辅佐圣主,而自己却在空王面前坐禅,表现出一种无奈和对现实的反思。

后两句中,白居易以“支许徒思游白月”暗示自己内心的无所适从和对理想的向往,而“夔龙未放下青天”则体现了社会动荡和个人的局限。最后一句“应须且为苍生住,犹去悬车十四年”显示了他对自己过往岁月的反思与沉重的责任感,尽管身处逆境,依然关心苍生。

整首诗在简洁中蕴含丰富的情感,既有对朋友的思念,也有对国家与社会的深切关注,表现出白居易的高尚情操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手札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 这句表达了作者虽然不能见面,但仍然通过诗信保持联系的情感。
  2. 君匡圣主方行道,我事空王正坐禅。

    • 这里对比了牛相公在政治上的积极参与与自己在禅修中的隐逸生活,反映出两人不同的生活状态。
  3. 支许徒思游白月,夔龙未放下青天。

    • 仅允许自己在月光下思索,暗指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夔龙未放下青天则象征着未能平息的社会动荡。
  4. 应须且为苍生住,犹去悬车十四年。

    • 表明了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关心百姓的生活,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夔龙象征自然与社会的力量。
  • 对仗:上下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白月、青天等意象,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对立。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对庙堂之事的关注,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清醒认识,传达出一种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月:象征理想与清澈的心境。
  • 青天:象征现实与社会的复杂。
  • 苍生:象征普通百姓,体现诗人对社会的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夔龙”象征什么? A. 自然力量
    B. 友谊
    C. 财富
    D. 诗意

  2. “悬车”在诗中指代什么? A. 交通工具
    B. 艰难的处境
    C. 友谊的纽带
    D. 政治权力

  3. 诗人对社会的态度是? A. 逃避
    B. 冷漠
    C. 关心
    D. 忽视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杜甫:两位诗人在关注社会现实、民生疾苦方面有相似之处,但白居易更注重表现个人情感与理想,而杜甫则常常以沉重的笔调描绘国家的困境。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文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