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微之唱和来去常以竹筒贮诗陈协律美而成篇因以此答》
时间: 2025-01-17 10:36: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拣得琅玕截作筒,缄题章句写心胸。
随风每喜飞如鸟,渡水常忧化作龙。
粉节坚如太守信,霜筠冷称大夫容。
烦君赞咏心知愧,鱼目骊珠同一封。
白话文翻译:
我挑选琅玕制成筒,封缄上题词句来表达我的心声。
随风飞翔时我总是欢喜如鸟,渡水时却常常担忧变成龙。
粉色的节杆坚固如太守的信义,霜白的竹子冷静地如大夫的容颜。
烦请你为我吟咏,这让我心生愧疚,鱼目与骊珠其实都是同一封印。
注释:
- 琅玕:一种美玉,象征珍贵。
- 筒:这里指的是用来存放诗文的竹筒。
- 缄题章句:缄封题写的诗句。
- 随风:随风而飞,形容自由自在。
- 渡水:渡过水域,常引发对变化的忧虑。
- 粉节和霜筠:竹的不同状态,前者比喻坚韧,后者比喻冷静。
典故解析:
- 太守信:太守是地方官,信义代表忠诚与信用。
- 大夫容:大夫常指高官,其容颜代表稳重与威严。
- 鱼目骊珠:比喻珍珠和鱼目都是同样的封印,暗含对物品价值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平易近人,关注民生,尤以《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等闻名。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与友人微之唱和时写成,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情与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创作水平的谦逊和自省。
诗歌鉴赏:
白居易的《与微之唱和来去常以竹筒贮诗陈协律美而成篇因以此答》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诗作。诗人在这里以竹筒为媒介,表达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开篇提到“琅玕”的竹筒,象征着诗人对诗歌内容的珍视,暗示诗歌的珍贵与独特。诗中“随风每喜飞如鸟,渡水常忧化作龙”描绘了诗人在创作时的自由与担忧,表现出诗人对变化和人生的思考。
后两句“粉节坚如太守信,霜筠冷称大夫容”则通过对竹子的比喻,体现了诗人在创作中追求坚韧与冷静的态度。结尾处对友人的请求,流露出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谦,表达出一种对艺术创作的敬畏与对友谊的珍重。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情感上真挚,展现了白居易作为诗人的深厚功底与独特见解,值得细细品味与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拣得琅玕截作筒:挑选美玉制成竹筒,表示诗人对创作材料的珍视。
- 缄题章句写心胸:封缄题写诗句,表达心中所想。
- 随风每喜飞如鸟:自由自在地随风飞翔,象征创作的乐趣。
- 渡水常忧化作龙:渡水时的忧虑,反映了对变化的思考。
- 粉节坚如太守信:竹的坚韧比喻忠诚,强调信义的重要性。
- 霜筠冷称大夫容:竹的冷静比喻大夫的威严,体现稳重。
- 烦君赞咏心知愧:请友人吟咏,流露出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卑。
- 鱼目骊珠同一封:反思物品的价值,强调内涵与外在的统一。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竹筒比喻诗歌的载体,表达深意。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应关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竹赋予情感,增加诗的生动性。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对友人的感激,以及对自身才华的谦逊,反映出一种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艺术追求的执着。
意象分析:
- 琅玕:象征珍贵与纯洁,代表诗歌的高雅。
- 竹筒:作为诗歌的载体,象征着诗人心声的传递。
- 鸟与龙:鸟象征自由,龙则象征变化与力量,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 粉节与霜筠:分别象征坚韧与冷静,表现出诗人对品格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拣得琅玕截作筒”中的“琅玕”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竹子
- B. 一种美玉
- C. 一种诗歌
- D. 一种花
-
填空题:诗中“随风每喜飞如鸟,渡水常忧化作____”中缺少的词是?
-
判断题:诗人对自己的诗才充满自信。(是/否)
答案:
- B
- 龙
- 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白居易 vs. 李白:白居易的诗常以平易近人、关注现实为主,李白则以豪放飘逸、追求个性化著称。两者风格虽异,却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