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喜》

时间: 2025-01-19 18:11:13

莫谓家贫厌旧醅,一尊聊对桂花开。

天菑已过无蝗孽,海舶初通有药材。

剩借凉风吹醉颊,况逢急雨洗浮埃。

入秋腰脚增强健,山麓从今日日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莫谓家贫厌旧醅,一尊聊对桂花开。
天菑已过无蝗孽,海舶初通有药材。
剩借凉风吹醉颊,况逢急雨洗浮埃。
入秋腰脚增强健,山麓从今日日来。

白话文翻译:

不要因为家境贫困而厌倦旧酒,
一杯美酒正好与桂花盛开相对饮。
天灾已过,不再有蝗虫的祸害,
海舶初通,带来了药材。
只需借着凉风吹拂,便能醉意盎然,
更有急雨洗净了浮尘。
入秋时节,身体更加健壮,
山麓之下,从今往后日日美好。

注释:

  • 莫谓:不要说。
  • 旧醅:旧酒,指家中存放的酒。
  • 天菑:天灾,主要指自然灾害。
  • 蝗孽:蝗虫带来的灾害。
  • 海舶:海船,指海外贸易的来往。
  • 药材:指药用植物或药品。
  • 凉风:指秋天的凉风。
  • 急雨:指连绵的雨水。
  • 浮埃:浮尘、污物。
  • 腰脚:指身体的健康状况。
  • 山麓:山脚下。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天菑”与“蝗孽”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尤其是自然灾害对农民生活的影响。而“海舶初通”则体现了宋代经济的繁荣与海上贸易的兴起,反映了国家经济的复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爱国者。他一生致力于诗词创作,作品数量庞大,风格多样,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和咏史诗。

创作背景:

《书喜》创作于南宋时期,陆游因经历战乱与动荡,对家国情怀有着深厚的寄托。这首诗表达了他在生活困境中仍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反映了民众对于安定生活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书喜》是陆游在困苦生活中表现乐观情怀的一首佳作。诗中开头以“莫谓家贫厌旧醅”宣告了作者对物质贫乏的坦然接受,反而在桂花盛开的季节里,与朋友共饮旧酒,体现了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接着,诗人提到天灾已经过去,蝗虫的灾害不再,展现出一种对未来的希望与信心。

诗中“海舶初通有药材”则暗示了经济的复兴,陆游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注。接下来的“剩借凉风吹醉颊,况逢急雨洗浮埃”则描绘了一幅清新怡人的自然画面,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在自然中获得的宁静与喜悦。

最后两句“入秋腰脚增强健,山麓从今日日来”不仅总结了整首诗的积极情绪,也象征着秋天的丰收和生活的美好前景。整首诗通过自然与生活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乐观的态度,体现了他对家庭、国家和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莫谓家贫厌旧醅:劝诫人们不要因为家境贫穷而对旧酒感到厌烦。
  2. 一尊聊对桂花开:在桂花盛开的时节,举杯共饮,享受生活。
  3. 天菑已过无蝗孽:自然灾害已过去,不再有蝗虫的侵扰,生活恢复平静。
  4. 海舶初通有药材:海上贸易刚刚开始,有了药材的供应,经济逐渐好转。
  5. 剩借凉风吹醉颊:借着凉爽的秋风,感到微微的醉意。
  6. 况逢急雨洗浮埃:遇到急雨,洗净了脸上的浮尘,象征着清新的生活。
  7. 入秋腰脚增强健:到了秋天,身体变得更加健康。
  8. 山麓从今日日来:从今往后,生活将会日日美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家贫厌旧醅”与“桂花开”形成对比,强调生活的美好。
  • 比喻:用“凉风”与“急雨”来象征生活中的清新与洗净,表达诗人对生活的珍惜。
  • 拟人:轻描淡写地将环境与个人情感结合,让自然景象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珍惜生活的情感,展现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桂花:象征美好与丰收。
  • 旧醅:代表人世间的琐碎与平淡。
  • 凉风:清新、舒适的象征。
  • 急雨:象征洗净烦恼与不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旧醅”指的是什么? A. 新酒
    B. 旧酒
    C. 醉酒
    D. 酒杯

  2. "海舶初通有药材"中,"药材"代表什么? A. 自然灾害
    B. 经济复苏
    C. 生活富裕
    D. 贸易繁荣

  3. 诗人表达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绝望
    B. 乐观
    C. 悲伤
    D.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秋夕》中同样表现了对秋天的景象描写,强调了自然的清新与人心的宁静。
  • 《月夜忆舍弟》则在秋夜中流露出对亲人的思念,尽管情感不同,但同样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