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野烧》
时间: 2025-01-04 11:34: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声甘州 野烧》 作者:陈洵 〔清代〕
送关河满眼是伤心,何堪问芳菲。甚霜凋仍绿,风摧竟白,灰尽能遗。坐叹烟销烬冷,缩手昨人非。时有笼灯火,光出丛祠。毕竟熏天何苦,笑几家蔀屋,曾借余辉。任红心凄黯,今后总休提。想幽人蓬蒿深护,剩劫残三径得因依。谁怜我向经行地,望伫青旗。
白话文翻译:
送走关河,眼前满是伤感,问芳菲又有何用。即使霜冻后草木依然绿意,风吹过后却已变白,灰烬能留下的又有多少。我坐在这里叹息,烟雾消散后只剩下冷冷的烬火,手缩回去,昨日的人已不再。时常有灯火闪烁,光芒从丛林中的祠庙中透出。究竟熏天何必如此,笑看几家茅屋,曾借着余辉。任凭红心凄凉,今后都不再提起。想那幽人深藏在蓬蒿中,剩余的劫难和三条小路依然留有因缘。谁会怜惜我在这行走的土地上,静静地凝视着青旗。
注释:
- 送关河:送别或经过关河,象征离别之情。
- 芳菲:花草的盛开,象征美好。
- 甚霜凋仍绿:即使经历霜冻,草木仍绿,表示生命的坚韧。
- 凉烬:冷却的灰烬,象征失去的东西。
- 笼灯火:指明亮的灯光,象征希望。
- 蔀屋:茅草屋,象征简朴的生活。
- 幽人:隐居的人,象征远离尘世的人生选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洵,清代诗人,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上常运用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诗中流露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八声甘州 野烧》是一首充满伤感与怀旧情绪的词作。开篇即以“送关河满眼是伤心”引入,表达了送别的痛苦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词中提到的“芳菲”象征着青春与生命的美好,然而随着“霜凋仍绿,风摧竟白”的描绘,渐渐渗透出生命的无常和脆弱。通过对火焰与灰烬的描写,反映出人们对过往的留恋与对现实的无奈。
在后半部分,词人试图通过灯火与屋舍的描写找到一丝安慰,但最终仍难以掩盖内心的凄凉与孤独。特别是“谁怜我向经行地,望伫青旗”的结尾,表达了对孤独行旅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渺茫,增强了整首词的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送关河满眼是伤心:离别的忧伤充满眼眶。
- 何堪问芳菲:对美好的提问已无意义。
- 甚霜凋仍绿:即使经历了霜冻,依然有生机。
- 风摧竟白:风吹过后,白色的凋零不可避免。
- 灰尽能遗:留下的仅是灰烬,象征一切的消逝。
- 坐叹烟销烬冷:坐在这里叹息,烟消灰冷。
- 缩手昨人非:手缩回去,昨日的人已不再。
- 时有笼灯火:偶尔有灯光透出,带来一丝希望。
- 光出丛祠:光芒从树林中的祠庙透出。
- 毕竟熏天何苦:熏天的灯火何必如此辛苦。
- 笑几家蔀屋:笑看几家茅屋,生活简单。
- 曾借余辉:曾借着余辉照亮过。
- 任红心凄黯:任凭心中红色的情感凄凉。
- 今后总休提:今后不再提及这些情感。
- 想幽人蓬蒿深护:想那隐居的人深藏在蓬蒿中。
- 剩劫残三径得因依:剩下的劫难与三条小路仍有依靠。
- 谁怜我向经行地:谁会怜惜我在这行走的土地上。
- 望伫青旗:静静地凝视着青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行旅,表达对过去的追忆。
- 对仗:句子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词的音乐感。
- 拟人:将无情的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增强了词的情感色彩。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个人的情感抒发,反映出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和对美好过往的怀念,展现了对人生选择的感慨与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关河:象征离别与思念。
- 芳菲:代表青春与美好。
- 烟火:象征希望与失落。
- 蔀屋:象征朴素生活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芳菲”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花草
B. 秋天的果实
C. 夏天的阳光
D. 冬天的雪 -
“任红心凄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伤感
C. 愤怒
D. 希望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武陵春》
- 温庭筠的《梦江南》
诗词对比:
- 比较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对失落爱情的描写,和陈洵的对人生无常的反思,二者虽主题相似,但情感基调不同,李清照更多的是对爱情的思念,而陈洵则是对生命的感慨与孤独。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