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题晓竹图)》
时间: 2025-01-19 23:55:18意思解释
小重山(题晓竹图)
作者: 张炎 〔宋代〕
原文展示:
淡色分山晓气浮。
疏林犹剩叶,不多秋。
林深仿佛昔曾游。
频唤酒,渔屋岸西头。
不拟此凝眸。
朦胧清影里,过扁舟。
行行应到白苹洲。
烟水冷,传语旧沙鸥。
白话文翻译:
一缕淡淡的晨雾萦绕在山间。
稀疏的树林中,秋天的叶子已经不多了。
在深林中,似乎又回到了以前游玩的地方。
我不禁呼唤,渔屋就在西岸。
我并不打算在这里凝视。
朦胧的清影中,扁舟缓缓经过。
舟行应当很快就能到达白苹洲。
烟水迷蒙,传来了旧时沙鸥的声音。
注释:
- 淡色:指晨雾的颜色,给人一种清淡的感觉。
- 疏林:稀疏的树林,形容秋天的景象。
- 仿佛:似乎,表示回忆的感觉。
- 凝眸:凝视,专注地看。
- 朦胧:模糊不清,形容景象的虚幻。
- 白苹洲:指水中的一个小洲,苹指水草。
- 沙鸥:一种海鸟,常在江湖水边出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炎,字宗子,号青溪,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他的词风清新婉约,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相结合,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独特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张炎游览竹林时,受晨曦的启发,描绘了早晨的自然景色,同时也渗透了对过去的怀念与感慨。
诗歌鉴赏:
《小重山(题晓竹图)》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词作,展现了清晨山林间的宁静与幽远。开篇“淡色分山晓气浮”,用淡雅的色彩渲染出一幅清晨的画面,给人以清新之感。接下来的“疏林犹剩叶,不多秋”,则通过描绘树林的稀疏与秋天的气息,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换。诗中提到的“林深仿佛昔曾游”,不仅表达了对往昔游玩的追忆,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愁。
“频唤酒,渔屋岸西头”,诗人情不自禁想要呼唤酒友,渔屋的存在更增添了生活的气息,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后面的“朦胧清影里,过扁舟”,以扁舟作为流动的意象,象征着人生的旅程与变幻,充满了哲理的思考。
整首词在细腻的描绘中充满了情感的流动,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过往的缅怀,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淡色分山晓气浮:清晨的雾气在山间轻盈飘浮,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气氛。
- 疏林犹剩叶,不多秋:树林中尚存的秋叶,暗示着季节的更替与生命的脆弱。
- 林深仿佛昔曾游:深林中,似乎回到了过去游玩的地方,勾起旧时记忆。
- 频唤酒,渔屋岸西头:渔屋的存在让人感到亲切,呼唤酒友享受生活的乐趣。
- 不拟此凝眸:不打算在此驻足凝视,流露出一种随性与洒脱。
- 朦胧清影里,过扁舟:朦胧的影子中,扁舟缓缓经过,象征着生活的流动与变化。
- 行行应到白苹洲:舟行应能到达目的地,暗示着希望与未来。
- 烟水冷,传语旧沙鸥:冷冷的烟水中,传来了旧时的沙鸥声,充满了怀旧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淡色”与“晓气”比喻晨雾的轻盈。
- 拟人:将山、水、舟等自然景物赋予情感,让其生动。
- 对仗:词句间的对仗如“频唤酒,渔屋岸西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过往的思念,体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晨雾: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 疏林:代表着生命的无常与时间的流逝。
- 扁舟:象征着人生的旅程与变迁。
- 沙鸥:传达对往事的怀念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淡色”指的是什么? A. 秋天的颜色
B. 清晨的雾气
C. 夜晚的星星
答案:B -
“不拟此凝眸”意指什么? A. 不想停留
B. 想要长久凝视
C. 不在意周围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白苹洲”象征什么? A. 远方的目标
B. 生活的归宿
C. 旧时的记忆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张炎的《小重山》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但张炎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李清照则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两首词在艺术风格上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