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新霜脱衰叶,寒日下疏蓬。
岸细低疑尽,波平阔似空。
桥通越谿水,帆带剡川风。
何处鸣箫鼓,丛祠杳霭中。
白话文翻译
新霜已经覆盖了衰老的树叶,寒冷的阳光洒在稀疏的蓬草上。
岸边细细的草木似乎已经到了尽头,平静的波面看上去宽广得像天空。
桥梁连接着越溪的流水,帆船随风而行在剡川的水面。
不知何处传来箫声和鼓声,隐约在丛林中的神祠里。
注释
字词注释:
- 新霜:刚刚降临的霜,象征着寒冷的季节。
- 衰叶:衰败的树叶,暗示生命的凋零。
- 寒日:寒冷的阳光,表现出秋冬的气候。
- 疏蓬:稀疏的草木,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
- 岸细低疑尽:岸边的细草似乎已低得看不见,表现出一种空旷的感觉。
- 波平阔似空:水面平静,宽广得像天空,突出静谧之美。
- 桥通越溪水:桥梁通向越溪的水流,表现出人与自然的连接。
- 帆带剡川风:帆船在剡川的微风中行驶,体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 鸣箫鼓:吹箫和击鼓的声音,象征着文化活动或祭祀场景。
- 丛祠杳霭中:隐约的神祠在雾霭中,增添了神秘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竦,宋代诗人,字德明,号山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婉约,善于描绘山水景色,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表达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秋冬之际,正值时节交替之际,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反映了自身内心的感受与思考,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鉴湖晚望》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作,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冬季节的宁静与美丽。诗的开头以“新霜脱衰叶”引入,给人一种冷冽的气息,霜与衰叶的结合使人感到一丝凄凉,象征着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接着“寒日下疏蓬”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寒冷的氛围,稀疏的蓬草在寒冷的阳光下显得更加单薄。
“岸细低疑尽,波平阔似空”一句则转向对水面景象的描写,细致的岸边与宽广的水面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开阔而宁静的意境。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仿佛置身于一个幽静的画卷中。
接下来“桥通越谿水,帆带剡川风”再次将视野拓展,诗人描绘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桥梁与水流、帆船与风的描写,都传达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而最后一句“何处鸣箫鼓,丛祠杳霭中”则引入了文化和宗教的元素,隐约的箫声鼓声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灵动的气息,仿佛在呼唤着人们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与细腻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与感悟,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新霜脱衰叶:新霜覆盖在衰败的叶子上,表现出秋冬的冷冽与生命的流逝。
- 寒日下疏蓬:冷冷的阳光洒在稀疏的蓬草上,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 岸细低疑尽:岸边的草木细小低矮,似乎看不到尽头,表现出一种空旷感。
- 波平阔似空:水面平静而广阔,像天空一样,强调了宁静之美。
- 桥通越谿水:桥梁连接着越溪的水流,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 帆带剡川风:帆船在剡川风中行驶,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 何处鸣箫鼓:问何处传来箫声和鼓声,增添了文化活动的气息。
- 丛祠杳霭中:隐约的神祠在雾霭中,增加了神秘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波平阔似空”,将水面与天空相提并论,增强了意境的开阔感。
- 对仗:如“桥通越谿水,帆带剡川风”,形成了对称的美感。
- 拟人:如“何处鸣箫鼓”,将声音拟人化,使其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象征着寒冷与时间的流逝。
- 衰叶:代表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疏蓬:象征孤独和荒凉。
- 波平:代表宁静与开阔。
- 桥:象征着沟通与联系。
- 箫鼓:象征文化与精神的追求。
- 丛祠:代表宗教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新霜脱衰叶”表现了什么样的季节? A. 夏天
B. 秋冬
C. 春天
D. 雨季 -
填空题:诗中“何处鸣__,丛祠杳霭中”中的空白处应该填什么?
-
判断题:诗中描写的自然景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对/错)
答案
- B. 秋冬
- 箫鼓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山居秋暝》:与《鉴湖晚望》相似,也表现了自然之美,但更强调静谧的生活状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收录了许多宋代著名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了对古诗词的深入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