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怀古》

时间: 2024-12-29 03:44:59

六朝云物更风流,澹澹烟藏古寺楼。

敌国漫轻江似带,史臣能视橘为侯。

荒台有鹿姑苏晚,坏阁无香建业秋。

到了贤明出中土,莫夸歌舞霸南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南怀古
作者: 夏竦 〔宋代〕

六朝云物更风流,
澹澹烟藏古寺楼。
敌国漫轻江似带,
史臣能视橘为侯。
荒台有鹿姑苏晚,
坏阁无香建业秋。
到了贤明出中土,
莫夸歌舞霸南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盛世的怀念。六朝时期的风流韵事依然令人向往,古寺的楼阁在淡淡的烟雾中隐约可见。敌国的轻浮就像江水一样流淌,历史上的臣子也能把普通的橘子视为贵族的象征。荒废的台阶上,傍晚时分有鹿在游荡,而破败的阁楼在秋天则没有香气。待到贤能的君主出现于中原,便无需夸耀南方的歌舞盛宴。

注释:

  • 六朝: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六个朝代,分别是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这一时期文化繁荣。
  • 风流:指风雅、豪放的气质。
  • 澹澹烟:形容轻柔的烟雾。
  • 敌国:指与中原对立的国家。
  • 橘为侯:源自古代故事,指橘子能被视为高贵的象征。
  • 荒台:指荒凉的台阶。
  • 姑苏:古称苏州,意指江南地区。
  • 建业:今南京,历史上东吴的都城。
  • 贤明:指有才德的明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竦,字景升,号云峰,宋代诗人,生于盛世,擅长诗文,作品多表现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江南美景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南朝文化影响深远之时,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展现了对江南的热爱和对历史盛世的怀念。

诗歌鉴赏:

《江南怀古》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情感深度的诗作。诗的开头便引入“六朝”,令人联想到那段文化璀璨的历史,诗人通过对“云物”的描写,呈现出一种悠远而风流的意境。接下来,诗人利用“澹澹烟藏古寺楼”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古老的江南,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厚重。

“敌国漫轻江似带”一句,通过对敌国的描绘,暗含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敌国的轻浮与江水的柔和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诗人对江南的深情和对他国的冷眼旁观。接下来的“史臣能视橘为侯”,则用典故来表达士人对地位和权力的看法,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

在荒凉的意象中,诗人描绘了“荒台有鹿姑苏晚”的景象,展现了江南的美丽与孤寂。而“坏阁无香建业秋”则反映出历史的变迁,曾经繁荣的地方如今已是破败不堪。这种对比让读者感受到时光流转的无情。

最后两句“到了贤明出中土,莫夸歌舞霸南州”,更是表现了对贤君的渴望与对繁华的无奈,诗人在此以历史为鉴,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六朝云物更风流:六朝时期的事物依然风雅。
  2. 澹澹烟藏古寺楼:淡淡的烟雾笼罩着古老的寺庙。
  3. 敌国漫轻江似带:敌国的风光如同江水绵延。
  4. 史臣能视橘为侯:历史的官员能将普通的橘子看作贵族的象征。
  5. 荒台有鹿姑苏晚:荒废的台阶上,傍晚时分有鹿在游荡。
  6. 坏阁无香建业秋:破败的阁楼在秋天没有香气。
  7. 到了贤明出中土:期待贤能的君主出现在中原。
  8. 莫夸歌舞霸南州:不再夸耀南方的歌舞盛宴。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澹澹烟藏古寺楼”与“荒台有鹿姑苏晚”。
  • 比喻:将江水比作带子,形象生动。
  • 典故:引用历史事件与人物,增加诗的深度和趣味。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江南历史文化的怀念,诗人通过回顾历史,反思现实,寄托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物:象征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古寺:代表着历史的延续与精神的寄托。
  • 江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国家的命运。
  • 橘子:象征着地位与权力的变迁。
  • 荒台与坏阁:表现时间的无情与繁华的消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江南怀古》中的“六朝”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

    • A) 唐朝
    • B) 宋朝
    • C) 六个南朝
    • D) 汉朝
  2. 诗中提到的“橘为侯”主要是指?

    • A) 橘子
    • B) 贵族的象征
    • C) 诗人
    • D) 江南的风景
  3. “荒台有鹿姑苏晚”描绘的是哪个地方的情景?

    • A) 南京
    • B) 苏州
    • C) 杭州
    • D) 上海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忆江南》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与《江南怀古》均体现了对过往繁华时代的追忆。
  • 《忆江南》(白居易)则通过对江南美景的描绘,展现对故土的热爱,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共通之处。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