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

时间: 2024-12-29 03:05:22

虎踞龙盘委薜萝,台城春雨长寒莎。

梁家不觉市朝改,萧寺祇闻钟磬多。

云树暮堤攒剑戟,风篁虚谷转笙歌。

须知王气随明主,不据金陵又若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虎踞龙盘委薜萝,台城春雨长寒莎。
梁家不觉市朝改,萧寺祇闻钟磬多。
云树暮堤攒剑戟,风篁虚谷转笙歌。
须知王气随明主,不据金陵又若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金陵的壮丽景色和历史变迁。诗的开头提到金陵地势险要如同虎踞龙盘,春雨中城市的草地显得寒冷而湿润。梁朝的繁华已经不再,寺庙中只听到钟声和磬声。傍晚时分,云树环绕着河堤,像剑戟般挺立,风中竹林传来悠扬的音乐。最后,诗人感慨,王气(即王权)只在明主的统治之下,不在金陵又能如何?

注释

  • 虎踞龙盘:形容地势险要,金陵地理位置优越。
  • 委薜萝:形容自然景观的茂盛与倾斜。
  • 台城:指台城,古代金陵的城池。
  • 长寒莎:春雨过后,寒气袭人的草地。
  • 梁家:指梁朝,历史上的一个王朝。
  • 萧寺:指寺庙,环境清幽。
  • 钟磬:寺庙中用来报时的乐器。
  • 云树暮堤:描绘黄昏时分的自然景色。
  • 风篁虚谷:形容风吹竹林,传出悠扬的音乐。
  • 王气:指统治者的威望和权力。

典故解析

  • 金陵:古代南京,曾为多个朝代的都城,是历史文化名城。
  • 梁家:指南朝梁,强调历史的变迁与衰落。
  • 明主:指有能力的统治者,象征着国家的兴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竦(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曾任官职,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情感见长。他的诗风兼具清新和沉稳,常常在诗中表达对历史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金陵,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曾是多个王朝的都城,经历了兴衰变化。作者可能在游览金陵时,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积淀和现实的沧桑,因而写下了此诗。

诗歌鉴赏

这首《金陵》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金陵这座城市的历史辉煌与现实的淡然。首句以“虎踞龙盘”开篇,形象地展示了金陵的地理优势,既是对城市的赞美,也是对其曾经繁华的回忆。接下来的“春雨长寒莎”则将自然景色与城市的寒冷气氛相结合,透露出一丝忧伤的情绪。

在诗的中段,作者提到“梁家不觉市朝改”,说明历史的变迁让昔日的繁华已成往事,表达出对时间无情的感慨。萧寺钟声的描写,恰到好处地渲染了寺庙的宁静与庄严,似乎在提醒人们对历史的沉思。

最后,诗句“须知王气随明主,不据金陵又若何”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作者通过对金陵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对统治者明智与否的深刻思考,强调了有能力的领导者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整首诗在写景的同时,融入了对历史和政治的思考,使其不仅是一幅自然风景画,更是一篇历史哲学的深邃论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虎踞龙盘委薜萝:描写金陵的地形及自然景观,暗示其地势险要。
  • 台城春雨长寒莎:描绘春天的细雨和寒凉的气候,渲染环境的凄凉。
  • 梁家不觉市朝改:感叹历史的变迁,昔日繁华已不再。
  • 萧寺祇闻钟磬多:表现寺庙的宁静和历史的沉重。
  • 云树暮堤攒剑戟:描绘晚霞中的树木,形象而生动。
  • 风篁虚谷转笙歌:描绘风中的竹林,传递出一种乐音的轻快感。
  • 须知王气随明主:揭示了政治权力的关键所在。
  • 不据金陵又若何:强调金陵虽美,但若无明主,终将失去光彩。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虎踞龙盘”比喻金陵的地理形势。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有助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色传达情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金陵的描绘,探讨了历史的变迁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强调了有明主的重要性,揭示了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虎踞龙盘:象征地势的雄伟与险要。
  • 春雨:象征生命与凋零的交替。
  • 萧寺:象征历史的沉重与宁静。
  • 云树:象征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 笙歌:象征乐音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虎踞龙盘”是用来形容什么? A. 金陵的地理位置
    B. 春天的雨水
    C. 寺庙的环境

  2. “须知王气随明主”表达了什么思想? A. 风景的美丽
    B. 历史的变迁
    C. 统治者的重要性

  3. 诗的最后一句强调了什么? A. 自然的美
    B. 明主的缺失
    C. 金陵的历史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怀古》
  • 杜甫《春望》
  • 王安石《泊船瓜洲》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津怀古》相比,《金陵》更加注重历史的感慨与地理的描绘,而李白则更多关注于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两首诗都在不同的层面上探讨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但表现的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历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