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崔侍郎三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0 00:45: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寿崔侍郎三首 其二 吴泳 〔宋代〕 胸次知蟠几监书,事随天理只平铺。 来从京兆德星社,揽取西峨明月湖。 民岂无衣须补绽,极元有柱要撑扶。 欲知天授西平意,绣帽临戎为万夫。
白话文翻译:
胸怀中藏着多少经典书籍,事情随着天理只是平铺直叙。 来自京兆的德星社,揽取西峨的明月湖。 民众岂会没有衣裳需要修补,极端的元有柱子需要支撑扶持。 想要知道天授西平的意图,绣帽临戎为了万夫。
注释:
- 胸次:胸怀中。
- 蟠:藏。
- 监书:经典书籍。
- 京兆:古代地名,今陕西西安一带。
- 德星社:可能指一个文人团体。
- 西峨: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明月湖: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补绽:修补。
- 极元:极端的元,可能指极端的根本。
- 绣帽:指华丽的帽子,可能象征着高贵或权威。
- 临戎:面对军事或战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泳(约1220-1280),字泳之,号梅溪,南宋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国家和民众的关怀。这首诗是为崔侍郎祝寿而作,崔侍郎可能是吴泳的朋友或同僚。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崔侍郎的寿宴上所作,通过诗中的意象和语言,表达了对崔侍郎的敬意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崔侍郎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诗中“胸次知蟠几监书”一句,既赞美了崔侍郎的学识渊博,也暗示了他对社会事务的深刻理解。“民岂无衣须补绽”和“极元有柱要撑扶”则表达了作者对民众疾苦的关心和对国家稳定的期望。整首诗语言平实,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胸次知蟠几监书”,赞美崔侍郎学识渊博,胸怀宽广。
- 第二句“事随天理只平铺”,表达了对崔侍郎处理事务公正无私的敬佩。
- 第三句“来从京兆德星社”,指出崔侍郎来自京兆的文人团体,具有高尚的品德。
- 第四句“揽取西峨明月湖”,可能比喻崔侍郎的才华和影响力。
- 第五句“民岂无衣须补绽”,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关心。
- 第六句“极元有柱要撑扶”,强调了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 第七句“欲知天授西平意”,暗示了崔侍郎的天命和责任。
- 第八句“绣帽临戎为万夫”,赞美崔侍郎在军事或政治上的领导能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胸次知蟠几监书”中的“蟠”字,比喻崔侍郎学识渊博。
- 对仗:如“民岂无衣须补绽,极元有柱要撑扶”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崔侍郎的赞美,表达了对学识、品德、社会责任和国家稳定的重视。诗中体现了作者对崔侍郎的敬意,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胸次:象征学识和胸怀。
- 监书:象征经典和智慧。
- 京兆德星社:象征高尚的文人团体。
- 西峨明月湖:象征才华和影响力。
- 补绽:象征对民众疾苦的关心。
- 极元有柱:象征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 绣帽临戎:象征领导能力和责任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胸次知蟠几监书”一句,赞美了崔侍郎的什么? A. 学识渊博 B. 军事才能 C. 政治手腕 D. 艺术才华
- “民岂无衣须补绽”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关心? A. 国家稳定 B. 民众疾苦 C. 文人团体 D. 军事战争
- “绣帽临戎为万夫”一句,赞美了崔侍郎的什么能力? A. 学识 B. 品德 C. 领导能力 D. 艺术才华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往事的回忆。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与吴泳的《寿崔侍郎三首 其二》:两者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情感,但苏轼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往事的回忆,而吴泳的诗则更多地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吴泳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对理解吴泳的诗作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