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不寐
作者:顾禧 〔宋代〕
原文展示:
英雄不世出,竖子自成名。
谁谀美新笔,曾怜覆楚兵。
轻霜零病叶,急雁过寒城。
入夜愁无似,悲笳处处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世上难得的英雄才俊,反而使得一些平庸之辈自我炫耀成名。谁会去赞美那些华丽的新笔法呢?又有谁曾经同情过楚国被覆灭的军队呢?秋霜轻轻打落了病叶,急促的雁群飞过寒冷的城市。入夜后愁苦无从形容,悲伤的笳声在四处回荡。
注释:
- 不世出:指不常出现,形容英雄的稀有。
- 竖子:指年轻人或小人物,带有贬义。
- 谀美:指阿谀奉承的美好赞美。
- 楚兵:指楚国的军队,历史上楚国因战争而灭亡。
- 轻霜:指秋霜,象征凋零与寒冷。
- 悲笳:指悲伤的乐器声,这里用来表达悲痛的情绪。
典故解析:
- 楚兵:指楚国的历史背景,楚国在中国历史上以勇猛著称,但最终被秦国所灭,暗喻历史沧桑与兴亡。
- 悲笳:源于古代乐器,通常用来表达哀伤情感,在古诗中常用以表现离别与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禧,字元庆,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常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战争频繁的时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英雄的渴望以及对小人物冒名顶替的无奈与愤懑。
诗歌鉴赏:
这首《不寐》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独特的情感表达吸引了读者的目光。诗的开头“英雄不世出,竖子自成名”,直接点明了诗人对时代英雄缺失的失望与对小人物自我膨胀的不屑。诗人在这里不仅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当下社会现象的讽刺。
接着,诗人通过“谁谀美新笔,曾怜覆楚兵”二句,进一步表现了对浮华与虚假的质疑。那些为小人物的成功而欢呼的声音,反而掩盖了真正值得同情的历史悲剧。诗人对楚国覆灭的同情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现实中悲剧命运的隐喻。
“轻霜零病叶,急雁过寒城”通过自然景象描绘了秋天的萧瑟与无情,象征着诗人心中的孤寂与忧愁。而结尾“入夜愁无似,悲笳处处声”则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强调了内心的痛苦与无奈。笳声在夜晚的回荡,如同无尽的思绪,令人感到深沉的惆怅。
这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情感真挚而深邃,展现了顾禧作为诗人的敏锐与深刻,是对时代与历史的反思之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英雄不世出,竖子自成名”:意指真正的英雄难以出现,而一些平庸之辈却自我标榜。
- “谁谀美新笔,曾怜覆楚兵”:质疑那些赞美浮华的声音,关心过楚国灭亡的命运吗?
- “轻霜零病叶,急雁过寒城”:描绘秋天的凋零与孤寂,象征了诗人的忧伤。
- “入夜愁无似,悲笳处处声”:夜晚的愁苦无以言表,悲笳声在四处回响,增添了悲伤的气氛。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采用对仗的形式,如“轻霜零病叶,急雁过寒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霜与病叶象征衰败与哀愁,急雁象征快速流逝的时光与生命的无常。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英雄缺失的叹息、对历史悲剧的反思以及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与对历史的无奈感慨。
意象分析:
- 英雄:象征着稀有与伟大,反映了时代对真正人才的渴望。
- 竖子:象征平庸与自我膨胀,反映了社会上浮躁的风气。
- 霜与叶:象征生命的衰退与自然的无情,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 悲笳:象征悲伤与思念,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楚兵”,是指哪个历史事件? A. 楚国灭亡
B. 春秋时期
C. 战国时期 -
“轻霜零病叶”中“轻霜”象征什么? A. 温暖
B. 凋零与寒冷
C. 生命的希望 -
诗人对“竖子”的态度是? A. 赞美
B. 讽刺
C. 同情
-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津》
- 王维《相思》
-
诗词对比:
- 与杜甫《春望》相比,顾禧的《不寐》更加强调个体的情感与历史的反思,而杜甫则是对国家动乱的忧虑与感慨。两者都表现了对时代的深刻思考,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古代诗词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