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桑行》

时间: 2024-09-19 22:08:47

蚕者不得衣,不蚕者得衣。

长安富贵家,上锦下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行》
作者:顾禧〔宋代〕

蚕者不得衣,不蚕者得衣。
长安富贵家,上锦下襦。

白话文翻译:

蚕农辛苦养蚕却得不到衣物,而那些不养蚕的人却能穿上华丽的衣服。长安的富贵人家,身上穿着上等的锦衣,下身则是华丽的襦裙。

注释:

  • 蚕者不得衣:养蚕的人辛勤劳作,却没有衣物可穿。
  • 不蚕者得衣:那些不养蚕的人却能得到衣物。
  • 长安富贵家:长安城里富贵的家庭。
  • 上锦下襦:上身穿着锦绣的衣服,下身穿着襦裙,形容衣着华丽。

典故解析:

“长安”指的是当时的都城,象征着繁华与富贵。诗中对比了辛勤劳作与享受成果的关系,反映了社会的不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禧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经济繁荣的时代,诗作多描绘社会风貌,关注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差异与贫富不均,揭示了辛劳与享受之间的矛盾。

诗歌鉴赏:

《采桑行》通过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诗中“蚕者不得衣”的描写,直接表达了那些辛勤劳作却得不到应得报酬的人的无奈与辛酸;而“不蚕者得衣”的句子则揭示了那些不劳而获、依靠社会资源而过上富裕生活的人。这种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迫感,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通过“长安富贵家”的描写,诗人将视角聚焦于权贵阶层,彰显了社会的奢华与普通百姓的困苦之间的巨大鸿沟。整首诗虽短,但情感深邃,直击人心,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与深切关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蚕者不得衣,不蚕者得衣”:这句揭示了劳动与收获之间的不成比例,表达了对劳动者的不公待遇的控诉。
    • “长安富贵家,上锦下襦”:描绘了长安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形成对比,突显了社会的分层。
  •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明显对比了勤劳与享乐,形成强烈的反差。
    • 夸张:通过“长安富贵家”的描写,夸大了富贵阶层的奢华,进一步映衬出平民的困境。
  •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揭示社会的贫富差距,批判了不劳而获的现象,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与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意象分析:

  • :象征辛勤劳作的人,代表了普通劳动者的形象。
  • 衣物:象征社会地位与生活水平,富贵与贫穷的直接体现。
  • 长安:象征繁华与奢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与阶级分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蚕者不得衣”的意思是?
    A. 养蚕的人可以穿衣服
    B. 养蚕的人得不到衣物
    C. 不养蚕的人得衣物
    D. 以上皆是

  2. 诗中描绘的“长安富贵家”的形象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A. 生活艰辛
    B. 衣着华丽
    C. 劳动者的辛苦
    D. 自然风光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关注社会底层百姓的困境。
  • 白居易《卖炭翁》:描绘了劳动者的艰辛与社会的不公。

诗词对比
可以将顾禧的《采桑行》与李白《将进酒》进行对比,前者关注社会现实,后者则表现豪情壮志,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