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太湖寄内》

时间: 2025-01-04 09:21:38

草草出门去,孤帆落暮烟。

笑谈卿宛在,辛苦梦难传。

雨礴蛟龙窟,云乘橘柚边。

从来轻远别,此夕倍凄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草草出门去,孤帆落暮烟。
笑谈卿宛在,辛苦梦难传。
雨礴蛟龙窟,云乘橘柚边。
从来轻远别,此夕倍凄然。

白话文翻译:

匆匆地出门,孤舟在暮色中渐行渐远。
与你的欢声笑语似乎还在耳畔,然而辛苦的梦却难以传达。
雨水淋漓的蛟龙洞中,云彩在橘树和柚子树边游荡。
向来远别并不算重,此刻的离愁却更显得凄凉。

注释:

字词注释:

  • 草草:匆忙的样子。
  • 孤帆:孤零零的船帆,形象地表达出孤独。
  • 落暮烟:傍晚的烟雾,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气氛。
  • :古代对人的称呼,这里指代亲密的人。
  • 辛苦梦:辛苦而难以实现的梦境。
  • 雨礴:雨水急剧而大,形容雨势。
  • 蛟龙窟:传说中的蛟龙所居之地,象征着神秘和深邃。
  • 云乘橘柚边:云彩围绕着橘树和柚子树,描绘出自然的美景。
  • 轻远别:轻松的分别,指以往的离别并不感觉沉重。
  • 倍凄然:更加感到凄凉。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蛟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水生动物,常与水、雨、风暴相关联。蛟龙窟象征着神秘而未知的情感深处。
  • 離愁别绪在古诗中是常见的主题,尤其是与亲密之人分离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禧,宋代诗人,生于士族家庭,作品多以抒情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常表现人生的感悟与情感的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作者在与友人分别时所写,表现了对友人深情的怀念以及离别时的忧伤心情。

诗歌鉴赏:

《泊太湖寄内》是一首充满浓厚离愁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孤舟、暮色、雨水与云彩,营造出了一幅凄美的离别图景。诗中以“草草出门去”开篇,表现了急速离开的心情,接着“孤帆落暮烟”则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孤独与忧伤。诗人在离开之际,耳边似乎还回响着与友人欢声笑语的情景,然而辛苦的梦却无法传达,这种梦境的无奈与现实的隔阂,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情感的细腻与复杂。

第二联“雨礴蛟龙窟,云乘橘柚边”中,诗人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结合,通过描写雨势与云影,增加了诗的意境深度,仿佛在对比着湍急的雨水与内心的静谧。最后两句则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尽管离别在往常并不算重大,但此刻的凄凉感却倍增,表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诗在简短的字句中,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展现了顾禧细腻的观察和独特的情感表达能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草草出门去:诗人匆匆离去,似乎无暇顾及周围的风景和情感。
  2. 孤帆落暮烟:孤独的船只在暮色中渐渐消失,象征着离别的孤单。
  3. 笑谈卿宛在:回忆与友人欢声笑语的时刻,心中充满不舍。
  4. 辛苦梦难传:心中所思所想却难以用语言表达,感到无奈。
  5. 雨礴蛟龙窟:描绘大雨滂沱,蛟龙窟的神秘感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6. 云乘橘柚边:云彩在橘树和柚子树旁游荡,形成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
  7. 从来轻远别:提到过去的离别往往不曾感到重,但此时的离愁却更深。
  8. 此夕倍凄然:今夜的离别令诗人倍感悲凉,情感达到高潮。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孤帆”和“蛟龙窟”等意象,赋予了情感更深的象征意义。
  • 拟人:雨水与云彩被描绘得如同有生命般,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加了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离别时的孤独与伤感,突显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复杂性。诗人通过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的对比,传达出对友情的珍惜与对离别的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帆:象征孤独与远行。
  • 暮烟: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愁绪。
  • 蛟龙窟:象征神秘与深邃的情感。
  • 橘柚:自然的丰盈与生活的美好。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景致,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草草出门去”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A. 从容不迫
    B. 匆忙离去
    C. 悠闲自在
    D. 盘算周全

  2. “孤帆落暮烟”中的“孤帆”象征什么? A. 友谊
    B. 孤独
    C. 成功
    D. 冒险

  3. 诗中提到的“雨礴蛟龙窟”所传达的情感是什么? A. 欢乐
    B. 轻松
    C. 神秘与忧伤
    D. 枯燥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顾禧的《泊太湖寄内》与李白的《夜泊牛津》均表现了离愁别绪,但顾禧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李白则通过豪放的笔调与壮丽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